鲁迅先生的讽刺愚昧群众【27句文案集锦】
鲁迅先生的讽刺愚昧群众
1、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2、3《药》以小说形式剖析底层人民的劣根性和愚性。
3、2《阿Q正传》以阿Q的角度证明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黑暗的个人映照出更加黑暗的社会。(鲁迅先生的讽刺愚昧群众)。
4、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而看一切太难,固然能使人无成,但若看得太容易,也能使事情无结果。
5、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6、穿掘着灵魂的深处,使人受了精神的苦刑而得到创伤,又即从这的伤和养伤和愈合中,得到苦的涤除,而上了苏生的路。
7、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例,有一份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8、骂别人不革命,便是革命者,则自己不做事,而骂别人的事做得不好,自然便是更做事者。若与此辈理论,可以被牵连到白费唇舌,一事无成,也就是白活一世,于己于人,都无益处。我现在得了妙法,是谣言不辩,诬蔑不洗,只管自己做事。
9、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鲁迅先生的讽刺愚昧群众)。
10、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11、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12、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13、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4、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15、作品在结构安排上,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构思精巧;在人物刻画上,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形象生动,技巧高超。
16、他也常盲目地附和他人,毫无主见,当大家认定夏瑜是个疯子时,他也恍然大悟似的,
17、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18、假使一个人还是有是非之心,倒不如直说好;否则,虽然吞吞吐吐,明眼人也会看出他暗中。
19、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森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20、对于革命抱着罗曼蒂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21、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22、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3、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夥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24、装假固然不好,处处坦白,也不成,这要看是什么时候。和朋友谈心,不必留心,但和敌人对面,却必须时刻刻防备,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25、主题: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26、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