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王阳明心学四句【31句文案集锦】

2023-10-06 11:27:22 句子大全

王阳明心学四句

1、意为心之所发。当我们的心指向不同的人事物时,心“动”了,就会触发七情六欲,产生分别评判。

2、心动了不要紧,内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不要紧,要紧的是在那个当下,我们如何去观察这个心动,去带入觉知,允许当下那股心动之气顺应天理,在体内自然运行。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在“心动”出现的同时,内在还有一份“如如不动”,是不受外境干扰的。那就是被妄念心遮掩之下的真心真性,是与天地大道之气相合的。

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个词语为一切内圣外王之道。

4、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5、问:看到别人实施暴力,自己就懂了善恶的念头,这个念头该不该有?(王阳明心学四句)。

6、王阳明常将自己的学问称为“致良知”之学。致良知,乃是人生的真正道、大修行。

7、将善恶看成一种合道与否的趋势,而不是确定的范畴和类别,那么以往在这个问题上的所有困惑、纠结及误解,便都能迎刃而解。王阳明一再强调的善恶,也便明白了——有善有恶,便是这趋势的发动;知善知恶,便是对这趋势的明了;为善去恶,便是顺这趋势而行。

8、比起佛道,这正是阳明心学更前进和完备的地方——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兴趣,因而少有办法上的挖掘和发挥,而只遵守着随缘和顺自然的大原则。而阳明心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体也有用;其后便是境界,其前便是进取;其下便是无为,其上便是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9、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中有著名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著名的心学四句。也是自古以来,对个人身心修行路径极为透彻、深刻、简洁的总结。

10、人活着,不论多与少、高与低,还是要有一点崇高的志趣和追求,否则这一辈子就为了钱和现实转,未免也太悲哀了;临终那一天,你确定不会悔恨?

11、而且我还要郑重地提醒一点——人最终的差距,也许正是源自一开始大家都穷时,人心中的格局和气象。

12、这句话还是出自北宋大儒张恒渠,而且可能是中国文化中最有名的一句话了,恐怕也是五大四句教里分量最重的一个。

13、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无善无恶,但是触景生情之后的喜怒哀乐,却有善恶之分。

14、这良知的照耀之下,看见自己蠢蠢欲动的私心私欲,也看见天地大道的浩然正气,于是回到生活中,在每一个挑战发生的当下,都能够不断内观自己,修正自己,不断剥离自身那些与天理大道相悖的私欲,不断发扬自身那些与天理大道相合的部分,此即“为善去恶”。

15、有些人提倡“色即是空”,“不要着相”,“放下限制性信念”,因而任欲望膨胀,沉溺名利,甚至到处乱性;

16、综上所述,便知从善就是现实社会上有伦理道德,遵纪守法正能量之人,从恶就是现实社会上无视伦理道德观念,纪律法规观念淡薄之人。当今社会有些人追求金钱利益至上,目无道德法规,最终沦落为从恶之人,是没有好的下场!

17、心之体无善无恶,这就是本来清净,无分别所以不执著,而能安然自在。人要与他人交往,会受外在环境的制约,要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借助意识,于是有了意念之动。意念的特点和依靠是分辨,善恶的区分由此产生,区分清楚明白了,便是良知。人遵循良知而行便是格物,所谓格物就是致知,依所知而行,便是王阳明心学的根本——知行合一。

18、撇开阳明哲学的对与错不论,这四句教在为人处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19、例如,眼中放入一些金玉屑,眼睛就不能睁开。”我们于此可以知道,无善无恶就是本心最自然的状态,它是心的本体。由于心即是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的本体是无善无恶,所以天地万物也应该无善无恶。天地万物无善无恶,我们对待天地万物的态度也应该是无善无恶。

20、近代日本的强盛,始自明治维新。维新派中众多重要人物,无不对我们中国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先生顶礼膜拜。

21、落实到行动上:“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以往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的“格物”而来的,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

22、……这些不能尽述的种种怪现状,可称之为个人修行的“和稀泥”现象。

23、致良知,就是“去恶为善”,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灭人欲不是将人变为草木,而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

24、提倡放下执著,不代表就不作为,或放弃了对生命的热情和担当;

25、因此,第三句教给人的启示是:教育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唤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人获取知识的目的,本来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

26、钱德洪认为:“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钱德洪的话沿用宋儒天命之性、习心等说法,可以理解为:“无善无恶是天性,有善有恶是习心。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复性。”

27、对朱熹不予置评,本题单论王阳明老先生。首先本人对阳明先生极为钦佩。阳明先生堪称大儒,但他却一辈子都在儒学的漩涡中挣扎,非常痛苦,因为他看透了儒家思想的缺陷性和严重性。

28、然而,“发而皆中节”的功夫却并不容易。正如朱熹感叹,“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发之后,不容安排。”“此是日用本领工夫。”——这就是日常的修行所在。如何修?请往下看第三句。

29、所以阳明心学四句教的侧重点还是落在安顿自心上的,心不得安顿,之后的一切都谈不上,永远做不彻底。但做本身却是安顿自心的最好方式,王阳明所谓事上磨练。怎么做?王阳明这四句话说白了,只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件平实的事:无事时心中少些杂念、但求清静安稳,有事时要明辨其中是非善恶,然后守住自己的良心,并遵从自己的良心去行事为人。

30、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弟子于中继续谦让。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