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的影响【31句文案集锦】
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1、不论你身处何位,都不可避免的有不顺心的事情,有处理不了的局面,有需要朋友安慰你、为你出主意的时候。那么我们在过往成长过程中,自外而寻的帮助时时让我们想起,自内而发的内动力和内驱力时时觉得不够。现在很流行的词语叫做能量,说的是一个人能否承受不同环境的压力,甚至能够影响到其他人,给其他人带来所谓正能量,这样的人我们叫做阳光乐天派。不可否认,身边会有所谓负能量的人,以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负能量的新闻或者事件。
2、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3、明明德与亲民是体与用的关系,只有明明德,才能亲民和治平天下,“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之一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4、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5、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和皇家代表团的“阳明朝圣之行”,对中国产生极大震动,中国青年纷纷“以日本为师”,努力探求日本强国之道。
6、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有着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实践功夫,还有着人格魅力,
7、 中国的哲学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程朱理学的一言堂,这也是后来被称为“封建礼教”的主要渊源,这时候的入学思想已经和先秦儒家大相径庭,在明代中叶朝政腐败,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时候,王阳明先生开始反思程朱理学,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思想,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8、正是针对了朱熹理学的毛病,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这是阳明心学的第一命题。这样,他就把朱熹学说的理路颠倒过来了。例如,按照朱熹,须先有孝之理在,人才会有孝亲之心。但按照王阳明,只是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二者谁是对的?我们为什么会孝父母?是因为我们先认识了孝之理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
9、孟子这样证明它的存在:如见孺子入井,任何一人都必生“怵惕恻隐之心”,情不自禁要去救他。此心一生,随即援救,“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d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10、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起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11、明明德的关键是去除私欲,“是故苟无私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
12、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13、虽然朝廷在王阳明逝世之后(1529)将心学定为“伪学”,并禁止天下学子讲习,但王门弟子不为所动,特别是在王阳明龙场悟道和最早讲学的贵州地区,黔中王门弟子更是建立了天下王门最早的阳明书院。他们还重修龙岗书院、文明书院,新建正学书院。
14、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15、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6、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7、这番际遇,对他无异于巨大挫折和打击,让他看不到正义和公平。而且从小优渥的生活和顺利的仕途,突然断裂,他也一度迷茫而灰心丧气。但是他在龙场驿过的那种穷困潦倒和原始的生活,反而让他逐渐平静下来,没有万千繁华的迷人眼,反而能够认真的思考人生,心沉似水,终于悟道。
18、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19、因此,若谈“心外之理”,就是把天理先推到理智那一边去了。推过去之后,再叫它回过来,即回到心这一边来,以便使天理得到践行(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要由心来发动的)。但是,我们就是无法明白它如何回来。这是朱熹理学的毛病所在。
20、心学的逻辑结构为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心即理是心学的理论基础,“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21、王阳明这个思想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心外无物”。当然,必可进而推广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不是唯心主义吗?是的,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不过,一个学说,并不因为可以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就等于是完全荒谬的学说了。试想一下,外物之理就是外物自身之理吗?
22、中国的一部近现代史走到今天,国人的心依然没有安顿好,这是一个终于被大多数人都看清楚了的事情。于是,这样一个结论应该可以下了:来自西方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哲学,都不可能指到这个“心”。
23、这就是说,怵惕恻隐之心,非从头脑对现实的功利考虑中来。此心纯然就是一个情感:惊惧哀痛。正是这一情感打通了我们与孺子之间本来存在的形骸间隔,使我们与孺子成为一体。这叫“一体之仁”。
24、若把人与外物之间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统统抽掉,还会剩下一个怎样的外物自身之理呢?若真有这样的理(当然,这其实还是人在假定有这样的理),人又如何可能知道呢?可见,朴素的、作为我们的常识信念的“唯物”倒是站不住脚的呢。
25、王阳明学说提倡“心即理”“致良知”,重视本心,顺从人的本心,讲人性。当时身心受到禁锢的日本人民,他们渴望思想解放,人身自由,阳明先生学说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所以王阳明的心学在日本广为流传。
26、内在是因,外在是果;内在是投影源,外在是相;内在是高维度空间,外在是三维物象。想妀变外在,首先必须改变内在,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修心和练就一颗强大内心的原因。
27、孟子、禅宗、程颢、陆九渊,前后相继,为王阳明心学的展开做好了准备。其实,还有另一个人也为阳明心学做好了准备,这个人就是王阳明在思想上的直接的反叛对象——南宋的朱熹。
28、这段解释正是王阳明心学思想赤裸裸的体现: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29、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30、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