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哲学艺术黑格尔【102句文案集锦】

2023-08-07 11:40:36 句子大全

哲学艺术黑格尔

1、象征型:最初的艺术。人(心灵)对理念的认识还是朦胧、模糊、抽象的,找不到正确的艺术表达方式,只能借助客观事物的物质性外形来暗示和象征。由于象征是一种符号,只能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所以形象和理念的内容还不能达到相互吻合,二者缺乏必然的联系,最多只在某一个特点上有某种一致,而象征的形象本身还往往具有许多与内容意义毫不相干的性质。象征型的艺术实际上只是把抽象的理念勉强纳入某一具体事物。

2、作为黑格尔艺术美的内容,理想这一环节本身又分为许多层次,每一层次都又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最深的层次当然就是那普遍的抽象理念了,它作为逻辑理念在一切事物底下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在艺术理想中,这个理念是以神话中的诸神的形式出现的,它们在艺术品的深层结构底下透现出来,显示为一种超功利、超时空、超凡脱俗的“静穆”的永恒形象;但又不是完全没有动作,恰好相反,这种静穆正是在动作,乃至剧烈的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例如最能体现这种美的理想的古希腊的雕刻,每个人体形象总是被置于尽可能激烈的动态中,如同电影中的“定格”,充满着运动的无限可能性。即使是那些静止的动作,也要体现出动感来,如“米罗的维纳斯”,重心立于一足,身体偏转成S曲线。但在所有这些动作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始终是平静的,甚至根本不表现眼神。因为他们是神,身体的扭曲和冲突并不能影响他们精神的安宁。只是在这种没有眼神的眼神中,黑格尔看出了某种淡淡的“哀伤”,表明身为纯粹的精神,还要受到感性的物质即肉身的缠绕,不能用纯粹概念来表达自己,这终究是可悲的。但这种“动作”也分为三个层次,这就是“一般世界状况”、“冲突”和“人物性格”。

3、(3)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14页。

4、剧诗:这种艺术形式,在黑格尔的时代是最流行的,如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等都是以剧诗为主导的人物。黑格尔认为,剧诗只有最文明的民族才能有,剧诗是再现历史、自然及人心中的情感、冲突、矛盾的过程。

5、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Feuerback,1804-1872)

6、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最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绝对精神”。(哲学艺术黑格尔)。

7、且不论斯福特的评判是否客观,遗憾的是,黑格尔美学的这种新情况迄今为止并未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和讨论,更没有基于这种新情况而对黑格尔美学进行重新审视。因此,本文要做的就是在综合新、旧文本的基础上,力图对我们过去理解不到位、发生误解,乃至根本没有讨论过的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那些根本问题重新作出逻辑梳理。

8、不错,在黑格尔看来,因为艺术美是从精神上产生的或再产生的,精神和精神产物既高于自然和自然现象,那么艺术中包含之美高于自然中包含之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这还是就其相对的地位来说的。真正讲来,黑格尔认为精神是世界的真正的本质和内容,任何美的东西只是分享有精神或是精神的产物。这样讲,自然美只能是精神美的反缺,自然美只是精神美之不完善、不完备的表现。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就可以清楚了,譬如画的水果,它的价值无论如何要高于水果店里的水果。这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黑格尔这个原则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艺术美要高于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在当时,不能不说具有进步的社会政治意义。但黑格尔认为艺术美要高于当时庸俗的生活,这也是一种不满现实的表现。黑格尔反对现实的庸俗、死板、藐小,认为悲剧不是感伤,艺术不是矫揉造作。黑格尔这些言论,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包涵了对当时德国政治生活的否定,坚持了艺术中崇高的理想、光辉的性格、强有力的热情。这是从其理想主义出发,强调艺术的理想化的必然结果。这种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犹如逻辑与历史的关系一样,历史、生活是紊乱的,逻辑、艺术则是更有条理,更符合客观规律和理想的。处在当时德国的那种情况下,黑格尔既然不能用革命手段来改革现实生活,只得在艺术中超出现实,改造现实,这无论如何也可以说是有一定合理因素的。

9、按照精神对物质的胜利的原则,黑格尔对特殊的艺术形式也作了分析。

10、但理念与实在性的统一表述的只是理念在“实在哲学”阶段的一般性原则,而除了艺术,能够体现理念实在性的还有自然和主、客观精神,因而,单单该原则还不足以将艺术(作为理念运动的一个阶段)与其他阶段区别开来。所以,不论是霍托自撰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还是黑格尔自己的类似表述,如“美就是处于外在实存、处于感性表象中的真者”(Ascheberg1820/GWS.24),实际上都不能把美也就是Ideal充分地界定出来。为了进一步界定主要由艺术所展现的美,黑格尔对Ideal与Idee作了明确区分:“Ideal作为理念与其实在性之间的关系”(Pfordten18S.1Kehler18S.68)具有两个规定性:“第一个规定性就是一般的理念,另一个就是Ideal的形体”;Ideal是“被塑了形的理念(diegestalteIdee)”。(Kehler18S.vgl.Ascheberg1820/GWS.37)也就是说,Ideal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理念,另一方面则是具有实在性和形体的理念。

11、OttoPöggeler,DieEntstehungvonHegelsÄsthetikinJena,in:,S.249-2

12、纯粹的逻辑演进之后,理念异化为自然,自然从低级的无机物演化为有机物又演化出人,人就是精神性的存在,又要经历艺术、宗教和哲学,最终又达到了绝对理念。历史就终结了。

13、知觉是物我的原初统知性以对物的沉思消解了自我。辩证法的规律是物极必反,知性发展到极点,它就会意识到,一个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东西自己也必须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存在,意识因此而从外物返回到真理的家园,进入自我意识领域。

14、存在论由直接性的概念组成,概念之间是一个向另一个过渡的推演关系。

15、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同关系,是区分艺术类型的真正基础。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

16、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就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就是逻辑理念。但上帝并不满足于仅仅是逻辑理念,他不但全知,而且全能、全在,所以他还要外化出整个自然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就是要在自然界里揭示出上帝或逻辑理念的身影来,并阐明上帝在他的这个“异在”里暗中所做的工作。自然界的产生虽然显示了上帝(逻辑理念)的大能,但这还不够,上帝还要能够扬弃自然界的“异在性”,让自然界自己从自身中发展出精神来。所以我们看待自然界就必须有双重的眼光,即一方面,从自然界的自然物质来看“太阳底下无新事”,自然本身是不变的僵死的存在,它将它自身中所隐含的逻辑理念死死地遮蔽住,成为精神的沉重的枷锁。物质是惰性的,它里面的一切运动变化似乎都不是它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外来的推动。但尽管如此另一方面物质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壳,它里面有能动的精神在自由地冲突,终有一天会冲出重围。“上帝永远不会僵死,而是僵硬冰冷的石头会呼喊起来,使自己超升为精神。”(8)这样一个超升过程在自然界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机械论(力学)、物理论(除机械力学外的广义的物理学,包括光学、热学、地学、天文学、电磁学、化学等等,但也包括古代的气水土火“四元素”理论)、有机论。它们分别与《逻辑学》中的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相对应。在有机论的顶点即人和人的精神身上,自然界意识到了自身,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不过是精神这样一种本质,因而就否定自己而向精神哲学过渡。“精神是从自然界发展出来的,自然界的目标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与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到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9)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

17、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定义是:“美是理念,美的事物是符合自己的理念的事物。”他认为“艺术品是理念(美的)的体现”,理念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美的东西可定义为理念之感性的显现”。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是美的东西,都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符合美的范畴,体现了美的理想的。

18、哲学的真理是科学,哲学如果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黑格尔反对两种貌似对立的真理观:一种是独断论,认为自己已经发现了终极的真理;另一种是怀疑论和折中主义,认为哲学无真理,有的只是纷争的意见或意见的总和。这两种立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持守柏拉图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区分,只是一个以真理的名义排斥意见,而另一个以意见的多样性为由否认真理。针对独断论的真理观,黑格尔利用哲学史上的事实说明,哲学理论就是“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针对怀疑论的真理观,他又指出:“哲学不包含意见,所谓哲学的意见是没有的。”哲学理论既是意见,又是真理,这两种并不矛盾。因为每一个哲学体系都只是真理的一个环节,所有的哲学体系构成了真理全体。真理只有一个,但这一个真理是全体,而不是任何一个部分。

19、BrigitteHilmer,ScheinendesBegriffs.HegelsLogikderKunst,Hamburg:FelixMeiner,19

20、黑格尔认为,美是统全、具体共相,美是真实的,不是独立的、孤立的。美是个别与一般的统是必然性与自由的统是精神性与自然因素的统一。黑格尔认为,精神在发展过程中,自己医治了感官与精神的割裂。他说:“美既是现象的自由,自由的现象只能是出于自由与必然,精神与自然,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美是基于事物的本质,基于精神与自然的统一。这种从精神产生出来的或再现出来的自然,就是美或艺术美、理想美。这就是说,美实现在艺术里,是艺术中的精神实质,内容实质。

21、这一部分与逻辑学的存在论的对象一样,都是直接性的对象。

22、接着,黑格尔提出了艺术中的又一原则,即“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形式的缺陷,往往根源于内容的缺陷,而一个艺术作品的形式愈完善,则它的内容和思想之真理性就愈深刻。美具有精神的内容(绝对,理念,道,真理)和感性的形象(形式)。内容与形式的统就是指这两者的统一。

23、感性维度标志着艺术的独特性,它将艺术(作为“被塑了形的理念”)与其他阶段的理念形态区别开来,但它同时也标志着艺术自身的局限性。艺术作为理念的一种外在实存的或感性的展现方式,其缺陷在于始终不能脱离“外在性”(Äuβerlichkeit)或“感性实存”(sinnlicheExistenz),而理念只有在精神中才能真正实现它的自我认知。这是从整个理念发展的角度而言的艺术的根本不足之处:单就艺术阶段本身,“古典型艺术已经达到了最高艺术;古典型艺术身上的不足之处,乃是艺术领域自身的局限性,或说是作为艺术的艺术”(Pfordten18S.vgl.Hotho18S.36f.);这个局限性或不足就在于,“绝对理念是通过感性具体的形式而成为对象的,在于精神具体者因而是通过感性形式出现的,但理念只在精神中才处于其真理之中”。(Kehler,18S.TWAS.23)所以,理念必然要从外在感性的实存中进一步向精神性迈进。处于浪漫型艺术阶段的理念,其根本的规定性就是内在性或主体性,也即相对于自然而言的沉浸在主体性之内的精神自由,它对外在东西抱着蔑视、无视乃至憎恶的对立态度。但并非只是到浪漫型艺术这里,从象征型阶段开始,精神实际上就一直在走向自身,以便摆脱外在束缚而实现自身的真理和自由。不过理念的这种走向自身在艺术阶段是无法圆满完成的,因为艺术之为艺术,正是对理念的外在的感性的表达,它始终不能没有感性维度。换言之,在精神内容与外在形式的争执中,若精神进一步取得优势而彻底摆脱外在感性形式的束缚,那么,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艺术自身的消解”(Vgl.Hotho18S.36f;TWAS.197)。而这种“消解”之所以是不可避免的,是因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从总体上来说是对真理的表达,艺术阶段的美并非理念运动的最高旨趣;精神要进一步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而走向自身,就必然要向宗教和哲学过渡。所以,他说,“艺术的未来在真正的宗教中”(E§563),艺术“对我们而言总体上是一个过去了的东西”(Pfordten18S.vgl.Hotho18S.36f.;Heimann1828/S.110f.)。

24、DiegeschichtlicheBedeutung.DerKunstunddieBestimmungderKünste,hrsg.vonA.Gethmann-Siefertu.a.,München:Fink,200

25、虚假的无限:一个它物指向另一个它物。没有止境。其反面是---

26、黑格尔(1770—1831)是谢林的同时代人,而且是大学里的同学。最初他们是同一哲学主张的战友,一起鼓吹“绝对同一”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后来黑格尔不满于谢林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便与谢林分道扬镳了。他认为谢林用神秘的艺术直观来代替逻辑上严密的分析是不能接受的,是理性无能的表现;理性应该具有把一切存在的事物全部都纳入自身的范围加以统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他的《逻辑学》中。

27、我们不妨来总结几句。黑格尔认为,精神除了实现并表现它自身的本质,回到自己本身外,没有别的外在目的,不完成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真正无限的精神——绝对精神。

28、KarstenBerr,HegelsBestimmungdesNaturschönen,Diss.Fernuniversität,200

29、它在敌视人的异化体系形式下,使人本主义美学的积极内容和实质得到了最深入、最系统的理论表述。

30、 黑格尔与黑格尔哲学的背景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1770年生于德国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788年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31、随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观具有无神论的倾向。

32、界线:纯量的规定性的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

33、AesthetiknachHegel.18HäuslicheAusarbeitungvonLöwe.(Ms.Staatbibliothek.PreußischerKulturbesitz,Berlin)(Löwe1826).

34、绘画:它重视觉,重色彩,用明暗、对称的方式表现美。它的材料较少物质性,神灵本身以物质的形态出现,表现更多的精神性;并且材料、内容可以有无限多样性,不论自然的或精神的东西,都可用图画表现出来。建筑和雕刻都是用立体的物质材料,而绘画则是用平面,就是说不要求感性的完备,从而在理性、精神上要高于建筑和雕刻。

35、“理念”作为美或艺术的内容,“感性显现”则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的一种内在矛盾结构。

36、抒情诗:主观性较强,因为它回到不可见的世界—一个人的灵魂,它带有浪漫的色彩。

37、任何事物背后实际上都有一个逻辑范畴在支配着它的运动发展和本质规定,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还是人的精神生活,都只是上帝的“绝对精神”在某一个阶段上的反映,也是绝对精神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体现。

38、第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这是因为我的爱好和希望,外物才呈现于我。因此,爱就是有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本体论证明。

39、黑格尔之前,康德以这样的方式把经验论和唯理论转变为自己体系的环节,费希特和谢林力图克服康德体系的缺点,把它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构成要素或环节。黑格尔继续进行这一综合过程,把历史上所有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个环节,他特别注意吸收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的成果,建立了集大成的哲学体系。他认为这一体系就是真理的全体,哲学史终结于他的哲学。就是说,开放的、发展的真理观只适用于其他哲学家的理论,但不适用于他自己。黑格尔的真理观归根到底是为建立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服务的。

40、题目:建构与反思:谢林和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差异

41、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一方面把理性运用到艺术领域里,另一方面也把辩证法运用到艺术里。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2、(15)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60页。

43、有限机械论: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时空中的物质在力的推动下做机械运动。这些力是:惯性、冲力和自由落体的力。

44、与前一个环节比起来,它可以看作是“小环境”,但同时又是向下一环节“人物性格”的过渡。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有环境就有冲突,有冲突才有人物性格的表现。冲突的矛盾在于,它既要饱含丰富的关系和特殊情况(这令人想起狄德罗的“关系说”),又要最终保持住理想美的静穆、完满,使冲突消除而达到和谐,达到矛盾的调和。这种对立的统一特别在悲剧中表现得最突出。任何悲剧都要表现冲突,冲突越剧烈越好;但同时冲突在最后必须得到和解,通常是通过主人公的牺牲而使矛盾双方都得到了保全,例如《安提戈涅》的悲剧就是这样。

45、现在我们分析一下黑格尔对艺术发展阶段的看法。黑格尔认为艺术也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就是精神战胜物质的过程。

46、贾红雨,江西九江人,博士毕业于耶拿大学哲学系,现任教于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观念论、鲍姆加通和西方现当代美学。

47、(10)黑格尔著,贺麟、上玖兴译:《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

48、理性应该具有把一切存在的事物全部都纳入自身的范围加以统摄的力量,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他的《逻辑学》中。

49、本质论由反思性的概念组成。反思的概念总是一对对出现的,对子的一方反映另一方,并相互否定,结果双方都被扬弃。“扬弃”的意思是概念的一些因素被吸收和保留在更高级的概念之中,而又被后者所抛弃。本质论的概念由于扬弃的作用而从一个转化为另一个。

50、G.W.F.Hegel,PhilosophiederKunstoderÄsthetik.Berlin18NachgeschriebenvonF.C.H.V.vonKehler,hrsg.vonA.Gethmann-Siefertu.a.,München:Fink,200(Ms.Universitätsbibl.Jena)(Kehler1826)

51、1816年黑格尔开始在海德堡担任哲学教授,他根据讲课提纲编辑成《哲学 全书》于1818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还 发表了政论《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坚持他的君主立宪制观点,批评邦议员们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

52、HegelsÄsthetikalsTheoriederModerne,hrsg.vonA.Gethmann-Siefertu.a.,Berlin:Akademie,20

53、某物;最一般的规定性,如果要进一步知道它的具体性质,就要对它加以限定。

54、精神达到了绝对理念,标志着它穷尽了自身的所有纯范畴。精神只有在纯范畴的领域之外,才能继续发展。绝对精神必然要出入自身,一出一入,构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另外两部分: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55、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所谓绝对正确的标准有两种:一是直观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是自明的;一是逻辑的标准,即认为正确的前提具有可以通过逻辑论证的必然性。康德的先验演绎所运用的是逻辑的标准,费希特关于自我的学说既运用了逻辑的标准,又运用了直观的标准,而谢林则直接诉诸直观的标准。

56、黑格尔又对形式的美(外在的美)和内容的美(内在的美)进行了区分。如匀称、整齐、谐和,声、色、线条等等,都是黑格尔所谓外在的、形式的或抽象的美。内容方面的美,如天之蔚蓝,如风月之清明,皆是。

57、而在“精神哲学”中又包括“主观精神”(人类学、精神现象学、心理学),“客观精神”(法哲学和历史哲学),“绝对精神”(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哲学本身即哲学史),这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黑格尔自豪地称之为“哲学百科全书”。

58、先看“艺术哲学”。黑格尔认为美学本质上应当是有关艺术创造的哲学。艺术是绝对精神向自身复归的第一阶段,即感性的阶段,这一点就决定了他对美和艺术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4)正因为只有人的艺术才自觉地显现出理念,自然则达不到这一点,所以自然美只是“为我们,为审美的意识而美”其本质是艺术,即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反映了人的其他有限的自由活动如经济、政治、伦理等等社会活动,但比它们更高。在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内容,感性显现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内在的矛盾结构,艺术哲学就是这一结构在不同层次上展现的体系。艺术的理念作为艺术美的内容还不是纯粹的理念(ldee),而是“理想”(ldeal),理想是以感性自然作为自己外在的表现形式的理念:但这个感性自然作为艺术的形式又必须是本身被理念征服、提高了的“第二自然”,它是心灵的自然而然的表现。所以艺术必须把内容上的理想主义与形式上的自然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构成了艺术哲学原理的“内容”、“形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三个层次。

59、逻辑学从自身中“外化”出自然哲学,虽然表现了逻辑理念本身的自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所外化出来的东西毕竟不可与纯粹的逻辑理念同日而语,就本身而言是一种在层次上降低了的东西(或理念的“随落”),只有着眼于它们所包含的逻辑理念才有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但自然界的这种缺陷正好给其中所潜藏的逻辑理念自由地展示其威力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的舞台,它推动自然界一步步向前发展,提高其层次,以至于从中产生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和人的历史来,并在一个返回到绝对精神的历程中使自然界和人的精神都获得了最终的拯救。所以这种“应用逻辑学”可以看作一种“理性神学”,这整个过程实际上相当于基督教中的创世、原罪、堕落和拯救等一套神学教义的思辨形式。

60、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最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绝对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绝对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d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绝对”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61、弗朗西斯.赫伯特.布拉得雷(FRANCISHERBERTBRADLEY,1846-1924)是英国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现象与实在》以逻辑方式论证了实在是整体这一黑格尔主义的基本命题。关系本身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62、1828/29冬季学期(目前有三个Nachschriften)

63、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64、20世纪,黑格尔哲学重新受到广泛重视。黑格尔研究成了国际现象,不同阶级、不同的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释,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今天东西方很少有哲学家和哲学派别不同黑格尔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黑格尔派或新黑格尔主义,成了历史现象。

65、逻辑学当作观察理性的知识,面相学和骨相学作为对自我意识进行观察的知识。

66、本文通过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理念与其实在性(即其展现或显现)这个基本原则和内在理路,在全文四个部分中实际是一步步将Ideal与逻辑、自然、主观精神、客观精神以及与宗教和哲学区别开来的。在此过程中,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和问题,以及我们在理解上的偏差乃至误解得以呈现。同时,已然内含于行文当中的对刊印本与学生笔记之间的比较亦表明,斯福特所质疑的可靠性问题更多地体现在结构编排和语言表述上,但就内容而言,至少在艺术的概念和艺术的三种类型两个主要部分中,刊印本与学生笔记的所述并无实质差别———“霍托的编辑尽管不是字词上忠实可靠的,却再现了黑格尔思维的‘精神’”(斯福特转述约翰纳斯·荷夫迈斯特[JohannesHoffmeister]的观点,vgl.Heimann1828/S.XVI)。因而笔者略显有些武断的进一步看法是:二者对最不重要的部分即各门类艺术的表述,即便还会被发现有更多的内容上的出入,但这些出入也不会造成刊印本的有效性问题。当然,对更为严肃、精细的黑格尔研究来说,对这一部分的比较性研究也是不可回避的工作,亦是本文留待的工作。

67、传统模仿论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艺术的真实性及其和科学、历史的真实性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对于历史和诗的关系的理解是深刻的,但他并未解决这一问题。黑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真正客观性和真实性并不在于“外在的真实”,而“历史的外在方面在艺术表现里必须处于不重要的附庸地位,而主要的东西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的旨趣”“因为艺术家只应该用适合的现象把每种情致表现出来。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82)因此,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必然是反历史主义的,它只应当遵从人类精神的历史;艺术的真正客观性在于:“艺术作品应该揭示心灵和意志的较高远的旨趣,本身是人道的有力量的东西,内心的真正的深处……所以如果把情致揭示出来,把一种情境的实体性内容(意蕴)以及心灵的实体性因素所借以具有生气并且表现为实在事物的那种丰富的强有力的个性揭示出来,那就算达到真正的客观性。”(83)

68、TWA13-15(Theorie-Werkausgabe)

69、象征型艺术是人类艺术的起源,或者说是一种“前艺术的艺术”,它发生于史前的原始自然宗教中。黑格尔分析说,在这种艺术中,内容和形式正在互相寻找,而又总是找不到互相适合的切合点。艺术家本身也分裂为:代表理想、精神内容一方的古代祭司、巫师,他们是艺术作品的设计者和原创性的构思者,也是欣赏者;以及代表自然物质一方的工匠,他们只负责塑造形式,而不管内容如何。就作品而言,我们看不清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意蕴,捉摸不透它们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而它们借以体现自身的物质材料则以其庞大的体积和沉重的重量压抑着灵魂的活力,显出某种神秘而不可解的陌生性,例如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都是如此。在这里,形式只是内容的“象征”,而不是适当的表达,人们在欣赏时必须自己去猜测,但真实的意义却是一个永远猜不透的谜。

70、在黑格尔的体系中,《逻辑学》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现象学》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逻辑学》的展开和应用。《逻辑学》集中地体现了黑格尔把宇宙看成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有机整体的合理思想。在逻辑史上具有革命的意义。

71、哲学思想 在黑格尔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深造的几年里,受I.康德、B.斯宾诺莎和J.-J.卢梭等人的思想影响。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他把哲学家与民众联系起来,把批判的锋芒同时指向宗教和专制制度。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72、另一方面,上帝本身则用不着艺术这种感性形式来表现自己,它只是用艺术作为使感性的人趋向于它的一种诱导手段,它自身则只有用抽象的哲学概念才能切实地把握和显示自己。因此,美学就只能是“艺术哲学”,它只研究人的一种感性的精神活动,即艺术创造活动。黑格尔的整个美学都可以看作是他的上述对美的本质定义的展开。在这一本质定义中,“理念”作为美或艺术的内容,“感性显现”则作为形式,构成了艺术美本身的一种内在矛盾结构,它是黑格尔整个美学体系层层递进地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在这个发展的不同层次上,便展示了黑格尔对于美和艺术的各种观点。

73、1纯有;最普遍,但同时也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抽象的概念。一个孤零零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等于虚无,由此过渡到-

74、⑤绝对精神。黑格尔的整体观和伟大的历史感,均体现在这部意识发展史中。

75、但是从每个环节来看,他恰好又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人的行动以神的名义获得了自身的价值,并得到了空前深入的研究,他发现了自由创造的规律,即历史的规律。

76、艺术分类在当时的美学家那里十分流行,如康德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游戏的艺术;莱辛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综合艺术等等。但也有的人认为根本用不着,也不可能进行分类,有多少艺术手段(材料和媒介),就有多少种艺术。这些意见都不成系统,没有多少理论价值。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则是按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联系来进行的,于是它就和美学体系本身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它从美和艺术的本质定义出发,是具有本质意义的分类。

77、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合题。概念是思辨着的存在,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是思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存在和本质。

78、我们研究悲剧,必然涉及到伦理学、历史学,罪恶的起源,意志自由或命定、行动的责任,人生的意义等问题。

79、最后,爱是感性的向外追求,什么都不爱的东西也不能存在。爱的实践意义是把外在对象变成自己的对象,这表现在男女情爱中,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爱达到了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统一。

80、由Ideal出发,我们首先面对的就是自然美,因为自然是理念从逻辑学向实在哲学过渡的第一个实在性领域———自然在黑格尔那里整体上被规定为理念的己外之在或外部实存。(Vgl.E§247ff.)“有生气的东西,就其附带有外在性而言,就是美的”(GWS.683)。所以按理说,美在黑格尔那里指的首先就是外在自然。但看似自相矛盾的是,他另一方面又明确将自然美排除在艺术哲学之外。(参见莫小红,第92-94页。但如下文所述,这其实并非自相矛盾)需要说明的是,黑格尔的自然并非与精神绝对对立,而是被规定为精神的低级样态:处于自然阶段的理念“是睡着的、自在存在着的精神”(ETWAS.30),它沉沦于物质自然中而不具有自我意识,还认识不到自然就是它自己的映现;处于精神阶段的理念则是回到了自身的理念,其根本规定之一便是具有自我意识。(Vgl.E§377ff.)所以,当我们泛泛地把精神高于自然陈述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理据时,我们实际上并没有给出其真正的根据———自我意识。正是依据自我意识之标准,黑格尔才视精神高于自然,而“精神比自然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Kehler18S.vgl.TWAS.E§248)。

81、虽然我这次重点是讲黑格尔的法哲学,但在这之前,我想把黑格尔哲学的思维特点和体系做一个整体的概括。我先从总体上概述一下,前面几次课先大致上全面介绍一下黑格尔哲学体系,后面两次课提纲挈领地谈谈《法哲学原理》的内容,然后再做一些评论。

82、(8)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1页。

83、因此哲学史在总体上可以说是哲学本身,哲学离开哲学史本身便不能成为哲学。哲学史上的多样性对于哲学的实存不仅绝对必要,而且具有本质意义。他的哲学史讲演达到了前人未曾达到的高度。

84、黑格尔说:“自然界是自我异化的精神。”异化(alienation)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意思不仅指背弃自身,转变为异己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指必然地在与自身不同的领域发展;发展的必然性也是异化的应有之义。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分机械论、物理论和有机论三部分,它们分别与逻辑学的“客观概念”的三个环节-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相对应,也可以说是客观概念的应用。

85、“哲学为观照历史而带来的唯一思想即‘理性’这一单纯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即世界历史因而显示出一种合理的历程。这种信念和洞察在历史学本身的范围内是一个假说。在哲学领域中,它却不是什么假说。在哲学里由思辨认识证明:理性——这里不考究宇宙对神的关系,仅只这个名词就算够了——既是•无•限•力•量也是•实•体;它自身是一切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无•限•素•材与•无•限•形•式——即推动该内容的东西。理性是宇宙的•实•体。”

86、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

87、他认为谢林用神秘的艺术直观来代替逻辑上严密的分析是不能接受的,是理性无能的表现;

88、这里涉及到一个我们过去几乎没有讨论过而黑格尔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问题:按照黑格尔,艺术是对真理的直观;但直观把握到的只是直接的感觉材料及外在形体,那么,人们如何通过对某个外在形体也即某个艺术品的观照而把握绝对者或理念呢,或者,艺术家又如何能把握“显现的意义”呢?在《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中,黑格尔说艺术所需的自然形式,“其意义是艺术必须预感到的[……]”(E§558);他进一步给出的暗示性解答就在于把外在形体视为精神内容的标记(Zeichen):“形体就其外在性而言乃是一个直接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因而只能是精神的一种不确定的和根本就不完满的标记”(E§4vgl.E§326)———就此而言,艺术整体上可以被视为精神的标记(Zeichen)或象征(Symbol),艺术对绝对者或真理的表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不完满的。由此不难看出,黑格尔能够给出的答案就在于通过预感(ahnen)来连接外在标记与内在理念。而要具备这种连接或预感能力,思维显然需要教养(Bildung),正如《精神现象学》中意识的教养过程所表明的那样,正如鲍姆加通认为低级的认知能力需要得到练习和提升一样,而不能单靠这些能力的“天然状况”。(Baumgarten,200§§28f.;§47ff.)

89、《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柏林大学多年讲授哲学课自用的教科书,是黑格尔生前亲自定稿和出版的著作,以纲要形式全面阐发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把“理念”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90、精神哲学:说明绝对精神是如何在人类社会和精神领域中运动的。

91、黑格尔认为,精神的内容本身要采取适当的外在的、真实的、感性的形象表达它自己,所以艺术的内容题材是最重要的;形式的缺点,往往由于内容题材引起,而不完全是艺术家的技巧不好。艺术的形式愈完美,它的思想内容就一定愈深刻。

92、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

93、精神哲学的最后阶段是“绝对精神”。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的实质只有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才能得到最纯粹的体现,这些精神生活都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但却蜕除了经济政治和社会历史的外在的客观性,但又不是单纯心理上的精神现象,而是本身体现为社会历史所追求的理想的客观目标,这就是艺术、宗教利和哲学。从历史上看,艺术在古希腊达到了顶峰,宗教的繁荣期是在中世纪,哲学则是近代的最为高超。这三者都是绝对精神,但体现为一个三阶段的发展:艺术是以感性的方式来把握绝对精神,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绝对精神,哲学则是以概念来把握绝对精神,最终在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中达到了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即绝对真理。

94、音乐:它是通过音调倾吐心灵和情感,它能感动人的灵魂、血液,是一种精神性的艺术,重视人类灵魂的最深刻的本质。它虽然仍是感性的,但已有了较深的主观性。它否定了空间,把感性理想化了,由可见的转变为可听的。由可见到可听的音乐,是由绘画到诗歌的过渡。在精神性方面,音乐比诗歌还要低一等。

95、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最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最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最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绝对”所具有的认识,既然“绝对”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96、黑格尔把宗教分为自然宗教、艺术宗教、天启宗教三个阶段。自然宗教以自然物为崇拜对象,自然宗教后期把崇拜对象固定在建筑物上,过渡到艺术宗教。艺术宗教以艺术作品创造的形象为崇拜对象,当艺术作品创造的完满的神获得了存在的现实性,这样的神就是天启宗教崇拜的对象。天启宗教崇拜的神是人身化了的惟一的神,即耶稣基督,天启宗教即是基督教。天启宗教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概念化,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变成绝对知识。

97、《黑格尔全集》:哲学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圆圈,剩下的工作只是在最后完成者的清楚而明确的指导下补充思想材料。

98、黑格尔哲学的范畴、命题、论辩都是为他的体系服务的,离开了体系的框架,它们的意义晦涩含混,甚至显得荒谬,无意义。

99、人的意识只有经过了《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精神发展的所有阶段和环节,才把绝对精神作为概念来认识。绝对知识的概念不是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主观观念,他们毋宁说是绝对精神的存在形式。精神现象学使人认识到绝对精神的概念的存在,人们会继续问:这些概念是那些,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是如何组成绝对精神的整体的?绝对知识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绝对知识作为一门科学是辩证法的过程,黑格尔称为逻辑学。

100、黑格尔这种“美是理念”的思想,可以和柏拉图的美学观点联系起来。柏拉图在斐多和斐德诺(Phsedrus)的对话里说:“由于美,美的事物成为美。”这就是说,美就是理念,由于体现美的理念,事物才美。

101、康德对“道德”和“伦理”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区分,他所谓的“伦理”(Sitten)其实主要包括内心的道德意识,而与这个词本来的意义“风俗”、“习惯”、“规矩”不完全吻合。黑格尔则严格区分了两者,“伦理”不是单纯个人内心的道德,而是按照人们的道德意识而确立的保障人的权利的外部社会制度。因此伦理是自由的外部权利和内心道德的统一体,是一种“伦理实体”,但它又是建立在主体上的,它一方面对个人是外在的规章制度,但它同时又是合理的,是每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它使得个人能够摆脱主观冲动而获得自由。伦理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次,它最初还未达到自觉,而是体现为习惯、风尚、传统,好像是“自然律”,但经讨这三个阶段就上升到了伦理自我意识。如“家庭”虽然产生于自然关系(男女两性),但却是靠超越自然的“爱”来维系的,与人的“良心”有关。“市民社会”中人丧失了家庭之爱,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与他人打交道,但这也不再是自然关系,而是社会关系,劳动、交换都是社会关系,它们所创造的财富都不仅是个人财富,而且也是社会财富。劳动分工导致社会等级和财富不平等的产生,并且必须有一个“普遍等级”即官员来协调各种关系,这就是负责“司法”的“警察”(广义的),它在经济关系中与“同业公会”打交道。这一切都是人为的设置,但只有到了“国家”层次,这种设置才真正体现出伦理实体的“主体性”。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国家是个人的最高义务和目的,但不能像社会契约论那样把国家看作保证个人自由的工具,否则就会导致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悲剧。应当把国家看作是“地上的神”。不过,黑格尔对国家的这种神化也是有他的前提的,他心目中的国家不是君主专制,而是君主立宪制,他主张君主的权力要接受同业公会的监督,而公共舆论、言论自由则应完全放开,以促进逐步的改良。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