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佛教思想的核心【76句文案集锦】

2023-06-19 13:02:50 句子大全

佛教思想的核心

1、由于喜集而有苦集。苦集是核心部分,而爱欲则是随处可见的苦的温床。所谓“爱欲”,对译巴利语的kāma-。第十三经《苦蕴大经》以外道言论而引发佛的宣说。外道修行者认为,佛教说“爱欲”,说“色”,说“受”。这些也是外道关注探讨的话题。关于爱欲,佛教与外道的认知有何不同呢?《苦蕴大经》里,佛认为,关于爱欲之乐味、爱欲之过患、爱欲之出离等,世间唯有佛能给出满意的回答。在佛看来,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快乐恰恰是苦难的根源。“现世之苦蕴,以爱欲为因,以爱欲为缘,以爱欲为由,其因即爱欲。”佛举例说,有辛勤劳作的好人家子弟,却未能获得财富;又有获得财富的人试图守护其财富,却被人夺走,被水火摧毁,被不合意的后人夺走。他们都陷入悲痛,陷入愚痴。他们的痛苦,都是因为有爱欲。除此之外,国王之间的论争,家庭的论争,乃至发展到持刀夺剑攻击对方,忍受等同于死亡之苦。这些都是爱欲引发的,是爱欲的过患。(佛教思想的核心)。

2、所谓诸佛菩萨倒驾慈航,广度众生,就是回到老家的人再回来让迷路的人知道自己迷路了,让知道迷路的人知道回家的方向,自己走回去。

3、我在这里事先说两句话,大家听到这如果你动心思,你会发现严重的矛盾。

4、ISBN:978-7-5475-1877-9

5、那么佛教讲四大皆空,所谓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风”四大皆空。

6、觉知,是无限的清醒明了;所觉,是时空初始的移动

7、小乘认为,器世界的一切不可能无中生有,所以要有个最小的组成单位——极微,它是一种实有存在的色法。

8、仅有佛陀一人能在肉身还存在的情况下达到涅槃境界,叫有余涅槃,仅形容佛陀一人。

9、好,如果大家理解这个一点,从这个起点出发。当佛陀说这个世界是你的“业”的派生的时候,他说的何其逼真!他又说的何其深刻!这也是常人根本做不到的。(佛教思想的核心)。

10、”空“是什么概念,”缘”是什么概念,我们在缘起理论里再讲。

11、依心灵认知,而有了被认知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12、下面再看,当寻找到苦谛的根源,到下一个逻辑一定是要追问,灭度苦集达至觉悟的状态是什么,这一定是它下一个追问。

13、《经藏·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14、  佛教的宗派,象回家的各条路或交通工具,万法归一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15、然后他讲“有堪能”。所谓“有堪能”就是业力因果,堪和能在中文上几乎上是一个含义,这是魏晋时代的文风,它的意思就是说业力所创造的那个业缘,它必定发生“无疑阻障“,这叫“有堪能”。请注意他的这个学说体系,跟任何一个其他宗教体系都非常不同。

16、“是中也,不偏不倚,无前无后,无背无面,无头无尾,非有非无,非色非空,虚圆不测,无象而能主宰万象,无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一身之中,非中外之中,无方所、无定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强名之曰’十字街’,曰’四会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门’,曰’元牝门’,曰’元关窍’,曰’生杀舍’,曰’刑德门’,曰’生死关’,曰’阴阳户’,曰’性命窍’,曰’天地根’,曰’人兽关’,曰’悬胎鼎’,曰’造化炉’,名号多端,总而言之,曰’中’。”

17、前神学时代以中国为例只有一个半思想家,老子算一个,因为他有自己的道论,有宇宙观。孔子算半个,因为孔子的世界观只包含人事。随后直到宋代张载,儒学才通过血缘、逆血缘,泛血缘最终建立宇宙观,因此孔子只算半个思想家。这是前神学时代,我们只容许出这一个半思想家。

18、这当然是我用现代数学语言来表述,这个表述不好,但你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当他讲这个要素的时候,就是追究苦难得以发生的逻辑根源的时候,他分的很细,至少要讲三毒三业。

19、正是因为万法的本体不成立,在空性中才可以显现;

20、第二个叫定,你只有戒绝了外部作业虚像世界的干扰,你才能进入自己心智的定力状态。所以定是非常难做到的,它以戒为前提,然后你才能静心领悟通过生命的修证对这个世界的本源和真谛寻求最终极答案,所以一般人讲的定就是禅定。可是禅定其实表达的概念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信息修空,然后在这种极空的状态下重新焕发世俗信息未经干扰的那种思绪,因此佛家讲定、讲禅那,讲的非常复杂。

21、……阎魔王这样对他说:“人啊!由于放逸,你没有以身、语、意行善。人啊!他们将依照你的放逸来对你施以刑罚。你的这恶业不是母亲所作、不是父亲所作、不是兄弟所作、不是姐妹所作、不是朋友所作、不是亲戚所作、不是沙门婆罗门所作、不是诸天所作,这恶业正是由你所作,你将承受这业的果报。”

22、那么,如果说人生本身就是苦难作为第一谛,那么它的下一个逻辑台阶当然就要追问这个苦难的根源,这就是第二谛,叫集圣谛,简称集谛。

23、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4、为什么我们感觉上对能量的体会,和实际空间中包含的能量全然不是一个等级?因为我们人类或一切生命体,它的基本组成成分是液态水,而液态水在零度以下就会凝结为固态,因此所有生命体它的适宜生存温度区间在0℃上下30℃~40℃之间,这个区间是我们能够生存和感觉上相对比较适宜的状态,可是你以这种感知或者感官方式你永远探查不到物理学上所谓的“绝对零度”,也就是这个空间上没有任何一点能量的那个温度,它居然是零下摄氏215度。

25、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

26、“佛”这个词的概念是:凡是达到正觉者即为佛(觉悟的人即为佛)。

27、再下来无住涅槃,这个概念是小乘佛教传入中国。大家想,佛教的出发点是“了生死,灭苦悲”,因此它的本源一定是小乘,也就是独善其身的、自我解脱的。但是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儒家学说主张积极入世,因此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被儒家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造,进入大乘状态。

28、依认知的我,而投射出——我的意识、我的肉体、我的体验、我的感受、我的存在、我的人生、我的世界。

29、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最重规矩,重人际伦理规范,倡导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30、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31、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32、因此当我把课讲到这儿的时候你得明白,你逻辑上出现了矛盾和悖论,在佛教中不存在,这是逻辑本身的缺陷。这个话题我们后面略微展开。

33、而佛家讲任何东西,都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细腻,甚至缜密的逻辑层次上逐步展开。

34、我讲这个话大家很难理解我换一个科学语言,请大家看世界物质演化在137亿年中它的演化状态,宇宙从一个能量状奇点爆发为基本粒子。所谓基本粒子也叫量子,为什么叫量子,是因为它处在能量和质量之间的状态,因此它是有能量释放的,接着到原子,原子是有同位素现象的,也就是他继续向外释放能量,然后到分子,到分子已经能量平衡,它既不从外面索取能量——用不着新陈代谢,但它也不对外释放能量,于是它结构脆弱,我们叫电离。比如你把氯化钠扔到水里,它立即电离为氯离子和钠离子。然后到单细胞,它维持自己的结构已经不能向外释放能量,反而从外部索取能量,这叫贪欲,这叫新陈代谢。

35、你永远无法理解,也永远够不着。你的感知系统刚刚碰触外部信息,你就已经把它完全扭曲成一个你自己的主观规定系统所给出的自我规定表象,这就是康德“先验论”的合理之处,也就是你在经验以先,你的感知模式已经被规定。

36、但是我们所有的人不自觉认真,也就对我们的感知系统从来没有怀疑过,因此做思想家的人他有一个前提条件,他能够把常人的感知体系和思想体系清零,这种能力绝非一般。

37、就是时间和空间由此展开,宇宙论由此达成。人和人间之世,由此出现,苦难人间由此推出。

38、再下来叫三业,我在讲三业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有点难以理解。

39、对我个人而言,在人生的诸多学问中,其他知识的价值与中观空性有天壤之别,只有明白了整个世界到底是物质构成的,还是缘起构成的,对自己一生才会有真正的利益。

40、你越处在贪的情况下,你越处在贪而不得满足情绪波动之中,你的心绪就越被扰乱,你的思境就越迷茫,你就越陷入头脑昏聩的状态,这叫痴。当然佛教的”痴“,后来用“无明”这个词做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非常复杂,在这里不再多讲,这叫三毒。他表达的是苦谛的根源和苦谛得以发生的循环膨胀体系。

41、习气凝固觉知,觉知形成细腻境界,而成为想。

42、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

43、在西方文化里经历三个阶段神学时代、哲学时代、科学时代。神学时代历经上万年,哲学时代迄今至少有两千年到三千年以上,科学时代最少也有四五百年以上。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前神学时代、亚哲学时代也算进去,那么在这四个不同的认知阶段。

44、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

45、现代物理学的理念,与小乘观点极为相似,他们也认为,物质的组成必须要有个最小单位。

46、这个认识只有四个字,若能悟透这四个字,对整个宇宙人生也就有了从新的认识。

47、到神学时代释迦牟尼、耶稣、默罕默德。然后到哲学时代,我们可以说能够建构世界观的人几乎只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我只能举这四个人的例子。到科学时代,我同样只能提四个人有世界观建构的功力,第一个哥白尼、第二个牛顿、第三个达尔文、第四个爱因斯坦。

48、请注意什么叫涅槃,我换成一句大俗话来说——下辈子绝不做人,我这样讲不够深刻,我再往下讲,下辈子决不做任何生命,我这样讲还不够深刻,再往深讲一步,下辈子什么都不做,叫进入大空境,叫涅槃。因此涅槃跟重生完全不搭调,涅槃是指绝不在三界六道中轮回,才叫涅槃。

49、灭谛就是对追问灭谛的、解脱苦集的境界做一个描述。

50、我们这样来表述在这二十个字里:“时空俱在,人世并呈。”

51、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52、至于“中”又是什么,清•刘一明的《周易阐真》同样给出了以下清晰的回答:

53、再往下精进度,由此才一步一步进入佛家修佛奥堂,精进度讲的很复杂我在这里不再展开,在字面上理解就行。

54、佛家讲六度讲的非常细致,我换成普通语言,即使失去精确性,大家大致听一听,他是一级一级往下讲。

55、所谓“此有故彼有”就是任何一个业的缘起叫业缘,它所引起的事物现象是一个连锁反应,也就是说它绝不仅仅引起一个缘,而是引起一系列缘起的发生,从而带出系列性业力后果。

56、“盖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而为中(图,从略);在后天,中分而为性命(图,从略),其实后天中返出先天,性了命凝,性命归根,仍是一中。”

57、我们所说的自我,就是心灵思虑之想,与头脑意识之间,习气波澜与妄想分别,交织循环的状态。

58、而且大家注意,在他的这个原理中,在他的这个二十个字的缘起理论中,一个世界架构全部完成不说,并且他还有他非常独到的地方。

59、这个境界的描述非常复杂,在佛教的逻辑中层次严密、一层一层推导,我们提高些,只讲他的最高状态,便于大家从高点上理解。

60、因此,在座各位在研究中观的过程中,务必要了知万法抉择为空性之理。

61、关于是否存在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当前物理学家分为两派:

62、所谓大乘状态就是普度众生。佛陀已经圆寂,已经涅槃进入大空境,那么他怎样去普度众生呢,于是有了无住涅槃的概念。就是他不需要有肉身,他处在涅槃状态的空境中,仍然有普度众生的法力。

63、后面两个:性空。说起有与没有佛教用了一个非常恰当的字,那就是空字。唯有空字可以诠释整个宇宙的一切客观现象。我们说一切现象是有的,但这种有又是非有的,因为有是不能恒常不变的,这一秒因缘聚合下一秒就会因缘散灭。

64、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请大家想想。这个太阳系要发生任何重大变化需要100亿年的时间,今天太阳系进行了50亿年仍然相当稳定。40亿年以后这个太阳,我们的这个太阳系的恒星才逐步进入衰竭状态。可是我们在短短三千年文明史上,我们的宇宙观竟然发生6次重大改变——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开普勒的天体立法说、牛顿的绝对时空说、爱因斯坦相对论建立的现代宇宙论。

65、因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缘灭的,所以佛教又把缘起缘灭成为变化无常。因为任何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所以说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不实有的,但这种虚妄不实的现象却是实有的,说到有与没有,就会引出在佛教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字。

66、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67、我先讲”业“,“业“这个字拿梵文翻译过来,(”业“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甲骨文体系里是指挂古代编钟和石青的那个架子,后来是指一个人在身外所建立的那些功业)中国人把“业“翻译过来,用”业“这个字翻译的很好,业是什么,由身、口、意所派生的外在体系叫业,所以他讲三业。

68、那么佛教讲所谓无余涅槃,是指一个高僧大德一生修持达到极高果位,圆寂以后达到涅槃境界。

69、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蒙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而有忧愁、忧烦、忧闷、内心的忧愁、内心的忧伤。众仁友,这被称为忧。众仁友,何为悲?众仁友,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蒙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而有悲伤、悲痛、悲哀、悲戚、悲恸、悲苦。众仁友,这被称为悲。众仁友,何为苦?众仁友,身体的痛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的感受。众仁友,这被称为苦。众仁友,何为恼?众仁友,心理的痛苦,心理的不适,由意触而生的痛苦、不适的感受。众仁友,这被称为恼。众仁友,何为愁?众仁友,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 蒙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而有忧愁、哀愁、悲愁、愁苦。众仁友,这被称为愁。

70、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71、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

72、所以这个戒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戒,它是指戒绝一切尘俗信息。我在讲老子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人类原始思想都有一种对文明的抗拒这个思绪在其中——老子、孔子、柏拉图、佛陀,甚至基督教叫失乐园,都是对文明的抗拒。也就是在人类文明早期,当时的大思想家都意识到文明趋势不良,因此人们发现,人类早年的思想家全都是抗拒文明的,抵制文明的,这在佛教上表达的极为清晰,这就是戒。

73、而且佛家表述所有问题是逻辑化表述。这跟中国先秦诸子百家表述问题微言大义、直接宣布真理、不寻求逻辑系统和逻辑证明完全不一样。

74、道谛讲“修持戒欲以生正觉”是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

75、2 道家思想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