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式的名言【43句文案集锦】
卡夫卡式的名言
1、归根结底,前者的人生是悖谬的,后者的人生是反讽的;前者虽恐惧却留连着此岸,故而选择了在此岸做美学的低回;而后者则将目光投向彼岸的“永恒幸福”,故而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超越此岸的一切伦理羁绊,做一名反伦理反世俗的“信仰骑士”。
2、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的东西,最好完全不说。《海边的卡夫卡》
3、 (69):极度的孤独使我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的,是对我的巨大诱惑。--卡夫卡
4、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德商绝对不行。牛根生
5、又插回一句老问题,周对曾的感情值得引发同情吗?大家记得剧中有段情景,周在超市上班,有羞涩小男生跑来给女朋友买卫生巾,周说他也不知道两种款型有什么区别。——绝非笔者本意,想来卡夫卡的读者们会尝试这样解读(卡夫卡的作品里有多处用于性暗示的意象):卫生巾是明显地暗示了性,周对卫生巾的不同品类缺乏了解或者不屑了解,正是他对性对象的选择没有主动性——只要能够发挥卫生巾功能的商品都能充当交换物;只要能够填补自身合理性空缺的欲望客体,都能够扮演梦中情人。
6、 (4):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卡夫卡《误入世界》
7、 (42):Solongasyouhavefoodinyourmouth,youhavesolvedallquestionsforthetimebeing. 只要你口中有食,你就已经解决了当下的所有问题。--弗兰兹·卡夫卡
8、一个人变成了一只甲虫,还为一家人的营生奔走焦灼,爬来爬去,思前虑后,让人对这种亲情的忠诚维护而感动,又让当时人类生存的异化命运深感恐惧和颤栗!(卡夫卡式的名言)。
9、做生意应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就叫做获取利润之后的利润,核算成本之前的成本。学会让而不是学会送,商人的最高境界是让,送是慈善。冯仑
10、、命运就象沙尘暴,你无处逃遁。只有勇敢跨入其中,当你从沙尘暴中逃出,你已不是跨入时的你了。——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
11、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坎贝尔。
12、据我所知,生活要求的东西,我身上一样都没有,有的只是人类普遍的弱点。因为这个弱点,我大力吸取了我们这个时代消极的一面。如此看来,弱点倒是一个巨大的优点。这消极的方面与我非常接近,我没有权利与之斗争,只有从某种意义上把它体现出来。为数极少的积极的方面和消极到了极点、能够转化为积极的方面,我身上没有沾到一点点。基督徒之手的力量越来越弱,它曾经把克尔凯郭尔引入生活,却没有把我一样也引入生活。犹太人祈祷用的披巾越飘越远,犹太复国运动者们抓住了一角,我却没有抓住。我是结局吧,或者是开端。
13、卡夫卡在这里明确表达的,就是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经典的俄狄浦斯式的父子关系。男性要长大成人,就必须长成他父亲那样性方面成熟的人;但是他又必须对抗父亲,把他从家庭中唯一的或者说至高无上的性成熟的男性地位上拉下来。要胜过父亲,他必须和父亲对抗。可弗兰茨又多了一个难处:据他自己称,他小的时候对性没有丝毫兴趣,一有人提到性,他就会拘谨,有受冒犯的感觉;赫尔曼·卡夫卡则对性直言不讳。卡夫卡的父亲曾暗示他应该去逛逛妓院,这对十多岁的弗兰茨来说是“世界上最龌龊的事情”。所以,按照卡夫卡的说法,他自己要寻找配偶的愿望受到了负面力量——软弱、不安全感、内疚、缺乏自尊——的阻挠,而这些都是他父亲输入到他身上的。
14、“为你穿上合脚的高跟鞋,闻你做菜的味道。”这台词简直和所有畅销言情小说都有互文关系。那么且撇下文字选取的匠心不论——它算做一种信仰吗?建议它不算。因为如果这可以算作信仰,那么每一个欲望对象都能够堪称信仰,“信仰”和“沉沦”在词义上就等同起来了,随着语言的流动变化,必然要淘汰掉其中一个,想必那远非我们所愿。
15、习惯于不怀期望地等待什么,习惯于独自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了,对此也全然不感到难受。《海边的.卡夫卡》
16、随感部分像是未完成之作、短篇寓言、一个长故事的提纲,或者,纯粹一则袖珍故事、一则箴言。在这里,隐约可见卡夫卡著名小说的雏形,充满悖论、荒缪、荒诞、反讽、寓言、玄幻,虚实交错的想象故事,比如:
17、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
18、作为款额能有实感的至多五千日元。再往上数,十万也罢一百万也罢一千万也罢全都彼此彼此,即那是“很多钱”。虽说有存款,也并未亲眼见到,无非听到现在有多少多少存款的数字而已。总之不外乎抽象概念。所以就算人家说现已消失不见了,他也上不来把什么搞不见了的切实感受。
19、哲学家试图认识世界。世界上极小的东西足以让他认识整个世界。可是难就难在世界不是静止的,它就像陀螺一样时刻在运动,不会停下来等哲学家去仔细打量它。如果让世界停下来——就像哲学家让陀螺停下来那样,它就不再告诉我们什么。所以哲学家永远得不到他所要寻求的知识,结果被小孩们撵走了,而这些小孩们在玩闹叫嚷之时比他更接近时刻变化的生活。
20、格里高尔几乎老是在外旅行,但当故事开场的时候适逢他两次出差之间,可在家里待一晚上。正在这期间,可怕的事发生了。早晨,当格里高尔从一场不舒服的梦中醒来时,发觉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个可怕的虫子。他的背变得非常坚硬,好似盔甲一般。他微抬起头可看见自己圆鼓鼓的,棕色的肚子,肚皮被多层折皱隔成条块状,许多条与身体相比细得可怜的腿在他眼前无助地闪动着。
21、 (25):没有一处安静的地方可供我们谈情说爱,因此我希望有一座坟墓,又深又窄,在那里我们紧紧地搂抱着,难解难分,我的脸藏在你的怀里,你的脸藏在我的怀里,没有人再会看到我们。--卡夫卡《城堡》
22、1901年,卡夫卡进入了位于布拉格的日耳曼大学。起初他试图按自己的想法选择所学专业。他先学化学,但只学了14天,就顺从父亲的意愿改学法律。然而,不久之后的1902年春天,卡夫卡又做了一次违背父亲意愿的尝试。他还是想学习文学,甚至打算去慕尼黑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但后因故改变计划,留在布拉格学德国文学。但是,仅仅半年之后,他放弃德国文学,又改习法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一切,到头来反而更加强了我的那个基本信念(寻找中间道路),于是乎,我就学习法律。”
23、 (87):一定是有人诬陷了约瑟夫.K,因为一天早上,他没有犯什么错,就被捕了。--卡夫卡《审判》
24、现代人的工作,既抽象又等级森严。在《隧道尽头》中,略有几处可以捕捉到这层意味。
25、周希文所在的超市可以理解做现代意义的社会机构。周因为工作的形式而在那里成为规训的产物(但是还有一丝自由的希望则保留在他卧房的小说稿中)。出版社可以是这样的机构。它穷尽一切招数让一个为灵魂写作的青年人转而去为销量写作、为大众审美的勒令写作。
26、我们赞赏那种真正的政治家,就像赞赏那种给我们写下了人间最宏伟的的诗篇的人一样。永远放眼未来,赶在命运的前头,超越于权利之上。
27、按照卡夫卡自己说的,他用什么办法才能避开父亲的影响呢?一种可能就是找个职业。卡夫卡确实承认,他想学任何东西,他的父母都允许。(这可不是小事。读大学意味着最少四年可以继续住在家里,不用挣钱,再过很长的时间以后他才可以挣足够的钱来帮助父母或者自己独立成家。)但是这里的允许所隐含的自由,按照卡夫卡的说法,已经提前被否定了。因为他沉重的内疚感使他对学校学习提不起劲,他完全相信自己每年年终考试都不能通过,虽然实际上每次他都通过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很低,那程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个欺骗了自己雇主的高级银行职员在等着被人家查出来时,对日常交易业务还能保持的兴趣那么大。所以,既然每个科目都吸引不了他,那就不妨学一门吧——法律,绝对让他讨厌的一门。“考试前的那几个月,”卡夫卡痛苦地回忆道,“我的神经极度紧张,每天的精神食粮味同嚼蜡,况且那还是之前已经被千万张嘴嚼过的蜡。”卡夫卡解释自己何以选择法律的原因显得极其违反常情,有受虐狂的味道,不过对于任何一个没有明确计划或兴趣的人,法律显然是该选的大学课程,因为它为人们在法院、工业、商业、金融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广泛的职业选择。
28、要逃离赫尔曼的世界,一个明显的出路似乎是文学。卡夫卡承认,写作确实给他带来些许解脱。但是,写作并没有带来自由,因为他有什么可写呢?“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关于你的;只有在你的怀里无法感伤的东西,我才到写作里感伤一番。”这当然是夸大其词。强大厉害的父亲确实在《判决》和《变形记》中出现了。一个咒骂自己的儿子,让他去溺死算了;另一个扔苹果砸他的儿子(其时已经变成甲虫),让他受到致命的伤害。即便如此,创造此类半恐怖半荒诞的人物形象显然是卡夫卡摆脱控制自身处境的方式。然而,在《致父亲的信》中,卡夫卡把所有的作品都说成是另一种形式的依赖,虽然他没有摘引具体段落为证。从生活逃入文学注定失败,因为文学写的必然是生活。
29、一个老年人如果能有广泛的兴趣,学会关心他人,使自己的生活汇入到整个世界的生活中去,他就会象一滴水归入大海,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最终,也不会再有对死的恐惧。罗素。
30、人不是因其缺点,而是因其优点被拖入更大的悲剧之中的。
31、见习结束后,卡夫卡于1907年10月到布拉格的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任职,但没干多久,他便辞职不干了。原因之一是公司工作时间太长,使他难有较充裕的业余时间从事写作。此外,卡夫卡在1919年11月写的《致父亲的信》中,还谈到了他辞职的另一个原因:“我在那儿向经理提出辞呈,理由是他这样骂人我受不了,而其实这跟我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我这个理由并非完全是真情,不过却也并不完全是捏造;在这方面我是深有感触的,从在家里时起就有了。”显然,卡夫卡从公司经理身上看到了与父亲赫尔曼相似的“专制暴君式”的特征。
32、 (17):一个笼子在寻找一只鸟。--卡夫卡
33、他的幽默往往通过无偿提供具体细节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格列高尔·萨姆莎回忆自己的爱情生活:
34、没有绝对的平等,也没有绝对的权力。人在天性上类同,就法律而言不平等,在政治上不平等,又不同类。
35、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卡夫卡
36、卡夫卡选择一种完全能打败父亲的方式,那便是写作。因为赫尔曼家境贫困,并未受过高等教育,一直为生计发愁,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学深造。当卡夫卡满怀希望把作品给父亲阅读时,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从而消解自己的自卑。没有人能长期生活在自卑情绪里,他一定会釆取某种行为,解除这种焦虑的生存状态。卡夫卡埋头创作,丝毫不理会亲朋好友的忽视和冷淡。他坚定地认为这是这些人对写作不抱有热情,才能使他获得某种满足感。因为其他的人并不能享受写作的愉悦,由此,写作带给他优越感和自信心。变形时卡夫卡逃避现实生活潜入创作生活、逃避外在生活进入内心生活的一种方式,一种策略,卡夫卡在变形的想象中将现实生活转换成了他的艺术世界。”卡夫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重新安排、主导这个世界里的规则和理性等一切,这便是他创作的意义所在。
37、陈瑞华|什么才是学术研究中真正的“问题意识”
38、但是,在德语中,“幽默”表示的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智慧,而是听天由命地接受生活中不完美的地方。这样温和而俏皮的幽默,在卡夫卡的书信里,尤其是给布罗德和其他男性朋友的书信里随处可见,在他写的那些小故事里也频繁见到。例如在《家父之忧》里,故事的叙述人对一个名叫Odradek的神秘小动物感到惴惴不安。这小玩意常常出现在屋里。它笑起来时,“那笑声仿佛不是从肺里发出来的……像落叶的刷刷声”。这一处和其他许多地方一样,幽默似有还无。憋闷的约瑟夫·K.跟霸道的K.分别被两个看守和两个助手搅得心神不宁;同他们一样,家里传统的父亲因为屋里一个他无法解释的活物而担心。卡夫卡有篇故事——《老光棍布鲁姆菲尔德》始终未发表,它讲的是孤独而牢骚满腹的布鲁姆菲尔德的故事。一天晚上,他下班回到那个通常都空荡荡的公寓时,发现里面有两个赛璐珞球一直不停地蹦来蹦去,搅得他心神不宁。为了能睡着觉,布鲁姆菲尔德只好把它们关到衣橱里。故事没有写完,但是我们可以觉察到这两个球与他办公室里两个不负责任的职员之间的联系:这两个职员不管布鲁姆菲尔德怎么皱眉瞪眼,依然四处嬉闹不休。所有这些例子中,幽默都来自主人公不愿意接受他们生活中某个陌生怪异的东西。
39、 尼采主义者会认为,《变形记》中那个表现主义色彩浓厚的剧情乃是以十分现实主义的方式收场——暴力、伤害、剥削和破坏作为生命运作的基本方式,有先验合理性。格列高尔既然已经从人蜕变为一只对家人对社会都毫无用处的甲虫,自然要被家人驱逐、排挤乃至被饿死。同在卡夫卡笔下,与笨拙甲虫境况强烈对照的是《绝食表演者》中的那个绝食艺人,不难猜测叙述者透露的缅怀意味:“那个拥有绝食艺术家的伟大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格列高尔虽变作甲虫,仍然秉持日常理性,积极进食,甚至比以往作为人时胃口更好。而绝食者却在刻意放逐物质,表现为权力意志的反面。
40、与上面相关的还有种幽默,它来自视角的变换。在法院看来,约瑟夫·K.就远没有他自认为的那样重要。有人甚至问他——不无羞辱性地——是不是搞室内装潢的。他回答问题时一脸怒容:“不,我是一家大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结果激起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卡夫卡写的最后一篇故事《女歌手约瑟芬妮,或耗子民族》里,艺人(抑或专指女艺人?)的所有伪装都遭到故事叙述人的嘲讽。叙述人总是在思考一个看似矛盾的情形:众人追捧的歌手约瑟芬妮那不叫唱歌,而是像耗子那样“吱吱”叫。她自以为是人们的救星,其实她不过是传声筒:借助她,这个“耗子”民族的精神可以传到每一个个体。叙述人总结道:“但愿约瑟芬妮不会意识到我们听她唱歌其实证明了她不是个真正的歌手。”这个结尾透露出另一种视角。从这个视角看,这个自封的艺人约瑟芬妮在自我欺骗,她幼稚,被她那些“耗子”同类的大度纵容坏了。叙述人严肃的幽默就这样慢慢扒掉了约瑟芬妮的伪装。温和的幽默、无情的追问和悲伤感奇妙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一种情调,它较之于通常所说的“卡夫卡式风格”这个术语所涉及的恐怖与惶惑,更具卡夫卡特色。卡夫卡以他的幽默为文学引入了一种新的笔调,这笔调犹如一种新的混合色,又或者像新的乐调。
41、如果我们并不害怕死亡,我相信永生的思想绝不会产生。-------(英)罗素《我的信仰》
42、对于既看不起渺小又不相信伟大的人,该要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