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78句文案集锦】

2023-05-30 15:53:04 句子大全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1、性激情有时会让他变得残忍、粗野甚至兽性大发,但都出于自然、算不上变态。

2、这个小说我看得明白:备胎的故事,而且是给备胎的备胎当备胎——男主爱上女主,女主的男神回来了,女主当场扔下男主就扑向男神,只留下男主像根棍子似的插在白夜里……男神一看就是够不着更好的才回来的,是个备胎,女主是备胎的备胎,而男主,悲催啊,备胎的备胎的备胎……牛啊!备胎能当到这个份上,那屁股就算是焊死在冷板凳上了!备胎我见得多了,我身边的哥们就没有不是备胎的,但《白夜》里那么矫情的备胎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主人公是满脸胡茬的大汉,却有一颗娇柔的少女心,而且倍有文艺范儿,说起话来扭扭捏捏的,想得挺多,心思挺细,乍一看,还以为是女主角的gay蜜。最牛的是这篇小说里的名言警句——女主在男主身边的时间极短就弃他而去,男主抹着眼泪回味幸福,感叹道:

3、尽管这样,我们还是很容易忽略许多值得一读的书。从个人经验来说,我们常常有幸发现,如果有一位批评家把一位作者介绍给一位新读者之后,他俩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4、 世界就建立在荒诞上面,没有它世上也许就会一无所有了。

5、在狱中,陀氏唯一能读的书只有《圣经》,他的虔诚信仰使他的灵魂自由地在空中飘浮,纵情指挥书中的每一具肉体,尽力贴近“上帝”。上帝是陀氏笔下难以避免和难以寻求的。当伊万·卡拉马佐夫以不可遏制的固执询问:“有一个上帝吗?还是没有?”陀氏借基里洛夫之口呼喊:“上帝把我折磨了整整一辈子。”陀氏的信仰永远在两级摇摆,一面笃信,一面质疑。这是一种不可治愈的分裂,并遵循“自我毁灭-自我重建-自我拯救”的模式,和民族主义结合,由人性中翻找出上帝的谜影。

6、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我们也和前人一样,失掉了对时间的感觉。在描写一天里发生的事的时候,他能让我们如同度过千年万载。

7、1881年1月26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后来者将会理解和赞赏他的伟大天才。他留给我们什么值得拾取的信息呢?

8、在《地下室手记》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道德-心理的探索没有止步,这种探索也以更优秀的形式和风格表现出来。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了三部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和《群魔》,以及他最好的两篇中篇小说《赌徒》和《永远的丈夫》。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不仅要适应难以忍受的贫困生活和不断变化的居住条件,而且还要对付反复发作的癫痫。并不像当时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过度关注心理而忽视社会命题。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它们仍然以某种被别林斯基忽视的微妙方式在人物的心理困境中含蓄地表现出来。

9、梅列日科夫斯基讲得很清楚:世俗的利益对托尔斯泰趋之若鹜,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不管不顾。托尔斯泰谨慎小心,尽管热情洋溢,但从不逾矩;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总是把缰绳交给无常和罪恶。

10、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爱好始终是文学。在幼时,他就间接直接地接触到俄国文学和西欧文学。现在在学校里,于夜阑人静之际,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西欧文学,同时开始写作。

11、其次,就美学观点而言,列·格罗斯曼在分析《少年》时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孜孜不倦的创新,在晚期作品中出现“特殊而复杂的风格”,预示着“现代艺术流派”的出现。他说:“在最后一个时期,他特别喜欢作品结构的矛盾性乃至‘怪诞’”,不求“简明易懂”,要“让读者自己去动脑筋”,他“声称自己有权创造一种特殊的、艰涩的、复杂的、别出心裁的,甚至是超自然的风格”。这很接近现代主义诗学。格·米·弗里德连杰尔则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后期虽也肯定美与和谐,而在作品中则远离这些艺术理想。这是鉴于他当代的特点是“丑恶”“混乱”和大量恶和痛苦,为表现这些生活内容而探求不同于荷马、拉斐尔的一些新的审美规律、形式和方法。(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

12、1865年至1866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完成和出版了小说《罪与罚》。屠格涅夫认为小说第一部分写得好,而第二部分连篇累牍的自我忏悔令人难以忍受,使人想起同托尔斯泰的一些小说,令人不堪猝读。1867年,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烟》问世,它讲述了俄国留学生列特维洛夫出国学习农业,在德国巴登巴登等待未婚妻塔吉亚娜。他遇见了十年前热恋过,后又抛弃他的女人伊莲娜。列特维洛夫经不起诱惑,又开始迷恋伊莲娜。他抛弃了未婚妻,欲偕伊莲娜出走,但最终列特维洛夫再次遭到伊莲娜抛弃。《烟》反映了屠格涅夫关心祖国却又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情绪,他相信只有欧洲的价值观才能拯救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读罢,指责《烟》是一部不堪之作,反俄罗斯主义倾向严重。

13、饥渴吊丝意淫过路女人,最终给备胎的备胎当了备胎——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

14、对此作最充分论述的是另一位研究者А.В.阿尔希波娃。她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艺术家-革新者的基本特点是:预见的才华,大胆地描写传统作家所不敢描写的那些生活方面。在一八七七年《作家日记》中他写道:‘……如果在早先已经、特别是现在所处的这种混乱状况的社会生活,很可能就是具有莎士比亚气魄的艺术家也还不能从其中找出正常的规律、主导的线索,那么至少也得有人即使不幻想找出主导线索,也应该哪怕阐明这团混乱的一个部分吧?主要的问题是,大家仿佛都还根本顾不上这一点,仿佛此事对最伟大的艺术家而言也为时尚早。’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里显然是以自己的论据与冈察洛夫论争。他深信,带着新成就来到世界的真正的诗人,必须阐明‘这团混乱’。他似乎在此预言,描写不和谐与不谐调是可以见到的未来的艺术的命运,正是以此预感并预测到二十世纪的美学追求。与此联系的还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信念。描写丑,‘对生活的否定’(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作家坚决拒绝把它(指生活。——引用者)区分为‘崇高的’和‘低下的’,悲剧的与喜剧的。显然,这一点就是同时代批评家那么厌恶的他的美学上的革新。他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津津乐道一切放荡行为的不道德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严肃地描写卑鄙的生活风习以及按从前尺度来看的‘渺小的’人物。同时他不怕贬低传统上‘崇高的东西’。”这位研究者在这里充分论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何以敢于真正描写生活中混乱、丑恶的现象的意义,并由此形成了丑的美学。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陀思妥耶夫斯基首开现代主义美学的先河。

15、他一方面是最好奇的异端,最俄罗斯化的俄罗斯人,另一方面又是个世界主义者,这也和托尔斯泰完全不同。后者试着想成为世界主义者,但他的生活最终比我们所知的几乎所有其他作家都更受限于时空和国籍的限制。渴望远方的热情就没在他身上存在过,他身上的一丝一缕都扎根于现时之中。他造访过意大利,却没留下任何深刻的印象。他没法赞赏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瓦格纳或贝多芬。他甚至认为自己的作品都很糟糕,除了两部明显最糟的作品。

16、1837年他妈妈死于肺结核,他和他弟弟被送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1839年在莫斯科当医生的父亲去世,死因不明。有人说是因为他醉后对农奴发脾气,农奴被激怒将他制服,灌入伏特加直至他溺死。也有人认为是自然死亡,而临近的地主为了把土地轻易拿到手而编了这个故事。或许这个专制的父亲给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很大的影响,以至于他把父亲的形象搬到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卡拉马佐夫这个“邪恶而感情脆弱的小丑”父亲身上。

17、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 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白痴》中, 梅什金公爵也患有癫痫,不得不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有意为之。

18、《花城》是年轻作家慈祥的姑奶奶 / 毕飞宇 温晨(导演)

19、脑残富二代遭遇反政府武装劫持,侥幸逃脱后与村花终成眷属——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20、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 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彻彻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玛利亚济贫医院。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这些景象给年纪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穷困者的怜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允许,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喜欢去医院花园走走,看看那些晒太阳的病人,听他们讲故事,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21、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国作家。

22、就像他曾经描述的那样,突然之间,一道特别的内在光芒降临到他的灵魂上,好像击碎了什么东西。我们再一次看到他和托尔斯泰的区别。后者生机无限,死亡只能从外部投射到他身上;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末日启示之光由心灵的内在洋溢而出。对他来说,生死浑为一物,而对托尔斯泰来说它们是永远的对头。前者用灵魂之眼看生活,认为对活着的人来说生活的基础就是死亡;而后者用现世的眼光看待死亡,死亡是生活之屋外面的东西。

23、权贵富豪们对周围穷人遭遇的视而不见让杰符什金深为气愤,以至于他在恍惚中感到,他其实有一种误置了的自卑感。“走到最底层去,”他说,“然后再评价一个人毫无理由地放纵自己和忍受屈辱是不是正确。”

24、在西伯利亚待了十年后,陀氏携妻子返回了彼得堡。在这里,他为哥哥办的刊物《时代》供稿,《死屋手记》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得以发表。他的手头渐宽裕,开始游历欧洲,浪子性格又开始占领上风。他在世界各地的赌桌上挥霍热情与金钱,妻子与哥哥先后病亡,祸不单行,这份自由主义刊物遭禁,留给陀氏的不仅有一大笔债务,还有待养育的继子与情人的儿女。

25、别林斯基为这一幕深深吸引,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别林斯基在他们首次会见时,高度赞扬了这一场景。“那掉落的扣子!亲吻将军的手的那一刻!再也没有这位不幸主人公的同情,唯有恐惧!这份感激之中,是恐惧!”握手中展示了微妙的情感,内含对卑微的杰符什金的平等的认同,作为一个象征出现了两次。

26、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俄罗斯的俄罗斯人,也是世界主义者

27、十九世纪,俄国文坛群星璀璨,其中就有中国读者熟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和诗人屠格涅夫(1818-1883)。1846年,25岁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口气发表了小说集《穷人》和中篇小说《双重人格》,令俄国文坛震撼。大名鼎鼎的文学批评家巴巴耶夫这样描述当时的景象: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仅受到文坛追捧,连一贯钳制创作自由的沙皇尼古拉一世,都觉得他的小说写得好。俄国文坛预言,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横空出世,所有作家都将黯然失色。陀思妥耶夫斯基出名后便应酬不断,甚至一些知名作家也邀请他前去做客,屠格涅夫也在其中。

28、对我们这一时代的文学和文化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存在主义的鼻祖克尔凯郭尔,另一个就是俄国的小说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评)

29、在他们看来,绝大多数书都压根不值得花力气写出来。而我们也确实感到苦恼,太多书读起来没啥意思,无非就是抽烟喝酒般的消遣。

30、“我发狂般地喜欢现实主义——这么说吧,真实到稀奇程度的那种现实主义。对大多数人来说稀奇古怪的事情对我来说恰是现实的真正精髓,所以我喜爱你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你身边的万物都似乎被标得清清楚楚,遵循代数公式与几何学的规律,但我那边的一切却是个不定方程式。生活让我变得迷信,我接受了你的所有习惯,我喜欢上了去商人的澡堂洗澡,喜欢在热气氤氲中和商人与牧师作伴。我的梦想是一劳永逸地化形为人,进入一个18石(13)重的胖商人太太身上,相信她相信的那些事。”

31、“瞥一眼陀思妥耶夫斯基,你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极度紧张不安和天性敏感的人。他身材瘦小、头发金黄,面带病容:小小的灰色眼睛谨慎地从一物转到另一物,而他苍白的双唇神经质地战栗。”这是陀氏凭借《穷人》步入文学舞台后,帕纳耶娃夫人对他面容的描述。赫然挤入文坛所带来的眩晕感加重了陀氏的自大与疑心病,他的身体与心理越来越远离平衡。他难以忍受任何人的批评意见,沉浸在誉名与自我的虚幻中。

32、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 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他的父亲是一名退休军医和彻彻底底的酒鬼,工作于莫斯科的玛利亚济贫医院。父亲工作的医院地处圣彼得堡的荒郊野岭,犯人公墓、精神病院和孤儿院便是仅有地标式建筑。这些景象给年纪尚小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穷困者的怜悯深深刺痛着他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允许,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是喜欢去医院花园走走,看看那些晒太阳的病人,听他们讲故事,因而接触到了农奴的实际生活。

33、今天,正值世界读书日,我想分享一篇20世纪英国作者梅斯的作品,我们为什么要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祝大家阅读愉快!

34、这两段话概括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大部分的审美活动,一面是深扎于俄国社会土壤的白桦树根,承载俄罗斯土地与历史的厚重;另一面是穿透人类心脏的玫瑰荆条,鲜血淋淋却散发思想的光辉。约瑟夫·弗兰克所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前四卷,已经描绘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半生的创作与人生。本书的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的巅峰,1871-1881》2022年3月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的“文学纪念碑”推出。

35、书信体小说《穷人》应运而生。陀氏把这部“用炽热的激情之火,甚至是用淋淋汗水”浇灌而出的著作交给诗人涅克拉索夫审阅。他在家中苦苦等待了两天,终于,在一天的凌晨四点钟,门铃声紧响。涅克拉索夫冲进他的家门,眼含热泪,一次又一次地拥抱、亲吻他,祝贺他写出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激动的诗人还去找当时最富盛名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他挥舞着书稿,大喊:“一个新的果戈里诞生了!”“你的果戈里和雨后的蘑菇一样多!”别林斯基感到不屑。不过,当别林斯基读完这部书后,便改变了态度。

36、1955年,尼古拉一世沙皇驾崩。陀氏看到了赦免的希望,立即写了一封赞美沙皇的诗寄给了新皇的妈,企图得到释放。皇族对这种面子工程特别受用,将在西伯利亚当列兵的陀升为了士官。他立即向玛丽亚求婚,但此时的玛丽亚丈夫尸骨未寒,结果自然是婉拒。

37、另一处插入的情节是饥饿的小职员戈尔什科夫(Gorshko)一家,从外省赶来,为自己在政府服役期间的贪污罪正名。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不断出现的最底层的贫穷的家庭的原型,他们的特点是可怕的、不正常的沉默,似乎在哀号中埋得太深。他们的孩子都不作声,杰符什金告诉瓦尔瓦拉:“有天晚上,我走过他们家门前,那个时候很少那么安静,我微微听见抽泣的声音,原来是有人在哭,哭得那样安静,那样可怜,那样伤心,这些穷人的形象在我脑海里终夜挥之不去,我无法入眠。”

38、“只要我还能对自己说:‘我活着,尽管千辛万苦但我活着。我立在柱子上,但毕竟立着。不论有没有看到太阳,我都知道它是怎么回事。知道世上有太阳,这辈子就值了’,我就能承受一切苦难。”

39、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小贵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乡间度过。1846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穷人》,受到高度评价。

40、还是看看接地气的吧,我看到目录里有《穷人》,我摸了摸自己的口袋,果断点开了《穷人》,我想看看十九世纪的毛子怎么个穷法。

41、有研究者认为,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因为债务纠纷而产生龃龉,是否属实,尚有待考证。186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赌瘾大发,便写信给所有认识的作家,向每人借100美元偿还赌债。屠格涅夫也收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请求信,但他只给陀思妥耶夫斯基汇了50美元。1875年7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偿还屠格涅夫的债务。但由于时间过久,双方都记不清具体金额,而作为凭证的借款信也一时没有找到。于是,他们之间发生了借款额到底是50美元还是100美元之争。尽管他们后来找到了证据,但是彼此心中的隔阂却难以消弭。

42、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国文化处于一个激荡过渡的时代。庄严肃穆的浪漫主义正在衰亡,俄罗斯文学的果戈里时代——悲喜剧的现实主义和社会讽刺的时代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涤荡着以前的一切文化。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头脑中还充满了对莎士比亚和席勒剧中人的想象。然而,仅仅在几年后,陀氏已经把自己的文学榜样从普希金和席勒转移到了果戈里身上。

43、本书的译者也大都持严肃的态度。特别是负责翻译《作家日记》的张羽、张有福同志和《书信集》的朱逸森、郑文樾同志,由于这两书原著篇幅很大,而内容又多重复或无多意义之处,只能选译,他(她)们在翻译之前,先得研读全书,进行比较和筛选。而张羽同志还不厌其烦,在通读全集时对其中各篇文章逐一作了卡片(内容提要),然后通过对比,决定取舍。因此本全集中的《作家日记》和《书信集》虽系选本,基本上囊括全书的重要部分。

44、按理说,24岁就成为了知名作家,陀氏接下来的日子应该过得挺滋润才对,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拿点稿费混名声。他先是写了本《双重人格》,将《穷人》中对小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推到了幻想的境地,但这本书不但没有使他得到期望中的名声和好评,还搞得他丢了几个文学界的朋友。文学上受了点儿小挫折,陀氏决定去搞点别的事儿。于是他于1847年参加了彼得拉舍夫斯基的星期五聚会。

45、像你记得的那样,托尔斯泰是个节俭居家的人物,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个挥霍铺张、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46、那边,在一个烟雾弥漫的角落里,在一间潮湿的,因为穷而用来作住房的小破屋里,有一个手艺人刚从梦中醒来。比方说,他整夜梦见昨天无意中剪坏的一双靴子,好像一个人就该梦见这种没价值的东西似的!……他的孩子们尖声哭叫,他的妻子在挨饿。不光是皮鞋匠有的时候早上起床是这样……小宝贝,就在这,在同一所房子里,在楼上或者楼下,一所金碧辉煌的宅子里,住着一个大阔佬,也许夜里他也梦见了这么一双靴子……另一种剪法,可是仍然是靴子,因为就我所指的这个字的意义来说,小宝贝,我们都有点像皮靴匠,我的亲人。……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在大阔佬旁边,在他耳边悄悄地说:“得了吧,不要再想那些事了,不要光想着你自己,只为你自己一个人活着了。……你的孩子身体健康,你的妻子没有去要饭。瞧瞧你的周围吧,你就看不到有什么比你的靴子更高尚的东西值得关心吗?”

47、他的每个角色身上都有英雄意志的矛盾冲突。他把叙述的艺术力量全都灌注到对话中,他的对话有多好,托尔斯泰的对话就有多糟。所有托尔斯泰的角色口气都差不多,如果我们不知道谁在说话,单纯从语言上没法区分那些对话的主人;但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人物开口说第一个词我们就马上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压根不需要描写人物的外貌,这些人物靠独特的言辞和语调就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读托尔斯泰的时候眼睛兼顾了耳朵的功能,而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耳朵则可以代替眼睛。

48、“七月初,酷热蒸人,傍晚,有个青年走出自己的斗室——这是他向C胡同的二房东转租的。他来到街上,然后慢腾腾地、仿佛犹豫不决地朝K桥方向走去。”

49、别林斯基喜欢激动极端的表达,只有从同俄国风行的对浪漫主义的模仿的斗争和建立俄国文学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方面,他的反应才是合乎情理的。当时,俄国城镇底层人民的生活已经出现在各种形式的生理学速写中,然而这些速写的重点集中于外在描写和照相式的准确上,而非创造性洞察力和内在的身份认同。

50、他于一八六四年的《地下室手记》第一次正面抨击了这种虚无主义。“人有且始终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利益——自由的意志”被他用来辩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性利己主义”。就像第一部分讽刺六十年代的空头理论和道德准则一样,《地下室手记》第二部分讽刺了四十年代多愁善感的社会浪漫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四十年代培养了它自己那种利己主义和虚荣心,使得那些贵族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多余人”生活在一个梦想的“博爱”的世界里,同时却忽视最基本和最明显的道德义务。他借地下人之口说出,“由于我过度的虚荣心,可能还有我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我总是以强烈不满的眼光看待自己,这种不满近乎厌恶,所以,我在内心深处以同样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

51、然而,由于这种感伤主义的书信体小说在传统上被认为是用来描写受过良好教育和具备高尚情感的人物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做是艺术上的巨大冒险。用这样感伤主义的形式来描写一位老抄写员同不受尊敬的女佣人之间最终破产的爱情故事,违背了当时已经接受的叙述原则,但我们可以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自己的做法非常自觉。

52、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53、陀思妥耶夫斯基敏锐地感受到精神上的平等同物质上对不幸的人救济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贫穷,人的自尊需求将达到病态的程度。事实上,《穷人》最重要的主题已经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作品中重要的张力。在《穷人》中,精神与物质的张力是暗藏的,处于一种平衡;对精神维度(或者说,是道德心理)的强调不过是为了凸显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物物质生活上所承受的不公正的同情。

54、第二天,涅克拉索夫将小说拿给别林斯基看,后者同样对这篇作品怀有热情和好感。当别林斯基沉浸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手稿中的时候,安年科夫来访。他对别林斯基当时的激动留下了书面证实。

55、《穷人》最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灵巧地运用书信体,把藏在人心里最隐秘、最难以启齿的想法说了出来;信中字里行间的情感远远比内容来得重要。或者说,可说与不可说之间的张力让我们走进了他们真正的心智。

56、三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其它作品还有《一个绅士的早晨》、《哥萨克》、《高加索的俘虏》《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

57、我现在回忆起来,也还是觉得又痛苦又快活。回忆,不管是快活的回忆还是痛苦的回忆,总是折磨人的,至少我的感受是这样的,但是这种折磨却又使人心里感到甜滋滋的。当一颗心变得沉重、痛苦、疲惫、悲伤的时候,回忆能够使它振奋起来,就像炎热的白昼过后,凉快的夜晚来临,一滴滴露珠滋润着被烈日烤得萎蔫的花朵,使花朵重新生机勃勃。

58、1880年发表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或译《卡拉马助夫兄弟们》),是作者哲学思考的总结。

59、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40年代结识了涅克拉索夫,1845年,在涅克拉索夫的鼓励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他的处女作——书信体短篇小说《穷人》。1846年1月《穷人》连载于期刊《彼得堡文集》上,广获好评。《穷人》的单行本在一年后正式出版,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在24岁时成为了文学界的名人。但是不久之后由于文学上的分歧,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决裂。

60、“我以所有神圣之物起誓,我希望加入唱诗班,和他们一起高喊‘和散那’那些歌词已经快要脱口而出,快要从我的胸膛中涌出……”

61、木心曾谈论起陀氏,说其文笔粗糙。原因很简单,因为陀氏惨呀,穷得要死,背了一身债,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打磨文字。不过这一脱稿就进厂印刷的粗糙在木心先生看来却是充满了美感。正如他拿纸笔摘录欢喜的句子,看街边刷牙的小姑娘,都是种贫穷的浪漫。

62、我的天哪!整整一分钟的幸福!即便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来说,难道这还少吗?

63、186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在他的文学杂志《年代》上,刊登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幽灵》,便前往德国巴登巴登向他约稿。屠格涅夫欣然应允。但陀思妥耶夫斯基读完稿子,却对屠格涅夫的小说不屑。他给哥哥——杂志的合伙人写信抱怨《幽灵》是典型的无神论小说,通篇充斥着病态、孱弱、衰颓和令人作呕的感觉。那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别林斯基及屠格涅夫的文学圈子渐行渐远。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他们的文学理念宣扬无神论,笔下的世界晦暗阴沉。而别林斯基及屠格涅夫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充斥着基督教浪漫主义色彩,脱离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思考,混淆了傅里叶的空想社会主义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

64、佐西马神父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对阿廖沙说:“生活会带给你许多不幸,但你会因此感受到幸福,你会因此赞美生活,并让别人也来赞美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秘密。听起来像是个悖论,但他从泥泞污秽和满是疾病与疯狂的世界里提取出甜蜜和光芒,欢喜与理性。

65、陀思妥耶夫斯基非常清楚应该拿小说怎么办,有证据表明,格里戈罗维奇当时在怂恿他投稿给《祖国纪事》。

66、一面坚持不肯和现实主义者妥协,另一面他冒险探索着迄今无人蠡测和想见的幽深区域。

67、迫于无奈,他再次与出版商签订不平等合同,争分夺秒地写作《罪与罚》,与此同时,他仅在26天内就完成了小说《赌徒》。他不断地在赌桌和书桌上游走,稿费一到,便挥霍在赌桌上。在如此循环下,他写出了《罪与罚》、《白痴》、《群魔》这些难以忽视的作品。虽写书作为陀氏的糊口之举,某些作品难免有拼凑之嫌,但是,他在精神的高压状态下仍然保持如此活跃的思想状态,值得人另眼相待。

68、什么更好——廉价的幸福好呢,还是崇高的痛苦好?你说,什么更好?      

69、敏感屌丝遭遇职场凌霸和财产失窃的双重打击,精神崩溃而亡——果戈理《外套》

70、最后,托尔斯泰的写作变成了特意撰作的纯粹自传,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我们见不到他个人的片麟只瓦,他就如同莎士比亚般客观,无意谈论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在书里抒发自己,他有抒发,那些结局中出现的基督般的人物就是他自己……但他不像托尔斯泰那样在所有主角里投射自己。

71、杰符什金很反感,在富人施舍给他贫困的酒友艾米里安·伊里奇前,竟然调查了他,杰符什金将其视为对艾米里安尊严的侮辱。无独有偶,当戈尔什科夫赢得诉讼后,到处说自己的尊严又回来了,但作家拉塔齐亚耶夫竟然嘲讽道,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名誉算什么,钱比什么都重要。杰符什金觉得:“这对戈尔什科夫是种侮辱。”

72、1821年11月1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医生家庭,也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在七个孩子中排名老二。陀思妥耶夫斯基患有癫痫病,9岁首次发病,之后间或发作伴其一生。

73、1879年,屠格涅夫回到俄国,应邀到莫斯科一家豪华餐厅参加文学庆典活动,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应邀到场。宴会尚未结束,两人便粗口相对,庆典不欢而散。此后,文坛所有庆典活动,主办方都尽量不邀请两人同时到场。但凡事都有万他们最终还是在俄国杜马举办的纪念普希金的活动上相遇。陀思妥耶夫斯基做了激情洋溢的演讲,屠格涅夫听得热泪盈眶。他在演讲结束后走过去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握手和拥抱。众人见状都欢呼雀跃,以为一对文坛冤家终于重修旧好。孰料,屠格涅夫在回家路上又遇见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走下马车向他致意。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后退几步,冷冷地说:“这么大个莫斯科,咋就躲不开你呢!”

74、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任何事情上都和托尔斯泰截然相反,这算得上是他身上最特别的地方之一。

75、运用了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76、1846年,屠格涅夫28岁便因发表长诗《帕拉莎》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屠格涅夫不仅才华横溢,还是个富有的绅士。他衣食无忧,喜欢周游欧洲,长期住在法国和德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家境不济,生活条件没法与屠格涅夫相比。陀思妥耶夫斯基发表《穷人》后,被俄国文坛称为“文学小天才”。此后,他立志以写作为生,但生活却常陷入窘迫,只能靠喝大麦茶和啃面包过日子。

77、他经历的痛苦并没让他变得愤世嫉俗或残忍无情。当一个热情过头的年轻女子跟他搭讪说“盯着你看我能看懂你的痛苦”的时候,他回答说“有什么痛苦?”他很少依赖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写作。他热情地偏爱斯拉夫民族,因此和屠格涅夫针锋相对,但仍能看到并尊重后者的天才。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