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魏征名言【71句文案集锦】

2023-05-31 14:45:32 句子大全

魏征名言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3、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日月之蚀,人皆见之。

6、解释: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

7、以铜为镜,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tóng wéi jìng,出 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8、(大意)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魏征名言)。

9、有学者把魏征归为“谏臣”之列,但我更愿意把他定义为“铮臣”。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谏”与“诤”还是有所区别的。正如《说苑·臣术》所言:“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很显然,总是为了纠正皇帝过失,而“逆龙鳞”、“拔虎须”、以死相谏的魏征毫无疑问配得上“铮臣”的名号。而且,纵观整个中国谏诤史,罕有出其右者,委实不负“千古第一铮臣”的名号。(魏征名言)。

10、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11、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2、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13、(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4、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5、看吧,世民地府游历一遭,毛也没掉一根,还收获满满地一堆红利,人生走向了又一个高潮。这买卖,换做谁,都觉得值!因此,背后操盘的魏征之所为,也就很好理解了。

16、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17、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18、其世民同志还阳之后,立即传旨赦天下罪人,又出恤孤榜文,查宫中老幼彩女共有三千人,出旨配军。如是,罪人有了活路,孤者有了生路,而一众光棍呢,终于也解放了自己的双手。于是民谣出来了,“大国唐王恩德洪,道过尧舜万民丰”。看吧,这是群众自发地唱响了《李世民之歌》,这位帝国CEO的心永远紧密地和老百姓围绕在一起。至于效果,原著有述:“自此时,盖天下无一人不行善者”。看吧,这不仅只是极其亮眼的形象工程,对于帝国的长治久安,也夯实了基础。

19、山有朽壤而崩,古人不以为患;唯政教有失,乃以为灾。

20、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21、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22、(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宫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英雄气概流传千古,表现出了他坚守理想,坚韧不屈的精神。

23、贞观六年,太宗与长孙皇后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授意有关部门准备了比长公主还多一倍的嫁妆,魏征认为这样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以前我只是听说陛下倚重魏征,但是不知道个中原因,通过今天这件事,我明白了魏征果然是国家社稷的肱股之臣啊,魏征作为臣下能够秉公直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太宗于是改正了错误,并特意嘱咐魏征:“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24、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25、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26、隋末天下大乱,烟尘四起,百姓涂炭。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一展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魏征毅然放弃清修,投身义军,在瓦岗军李密账下作了一名幕僚。虽有经世之才,却不受重用,每献良策,多不被采纳。后几易其主,归唐后因才华出众,颇受太子李建成器重,授太子洗马。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身为太子门下主要人物,魏征自然也受到了牵连。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深知魏征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召见了他,一见面就声色俱厉地责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情谊?劝李建成除掉我。”见李世民表情严肃,在场的大臣无不替魏征捏了一把汗。没想到魏征从容自若,泰然回答:“如果太子当初采纳我的建议,就没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早就听说魏征是个直脾气,也很欣赏他的为人,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没有处罚他,反而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而魏征也被唐太宗的博大胸怀所折服,深感李世民正是自己一直在苦苦寻找的英明之主。自此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辉煌的贞观盛世。魏征的直言谏争和李世民的闻过则喜、从谏如流,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明君贤臣的典范之一。

2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8、或许有人会说,作为一朝重臣,不但屡屡冒犯皇帝,竟然连皇帝纳妃、公主出嫁这等小事都要管,是不是有些多管闲事了。殊不知这正是魏征的大忠所在,正所谓“逆命而利君为之忠”,“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真正的忠直之士,胸怀的是天下苍生,他们又何曾只愚忠于君主一人。

29、在长达十几年的密切交往中,魏征与李世民的关系早已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君臣关系,魏征年长李世民九岁,对于太宗而言,魏征更像是一位苦口婆心的长辈,在谆谆教导一个少不更事的晚辈,劝其克己复礼,从善如流。在家国大事上,魏征就是一位帝师,他总是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时常犯错的幼主,教导他以史为鉴,广施仁政,励精图治,纳谏任贤。据信史记载,魏征有籍可考的奏谏就达200多条,内容涉及时政、文化、教育、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公主出嫁的嫁妆都要管。并且为了家国社稷,从不顾忌李世民是否在群臣面前下不了台。

30、那么,事态发展可有如预期呢?且看原著:“(唐太宗)夸奖魏征好臣,朝中有此豪杰,愁甚江山不稳?”看吧,这就是魏征屠龙事件的收益:江山稳了,自己也被官方认证为“好臣豪杰”,名气也打出来了,至于福荫子孙这事,当然也是顺理成章。

31、唐朝政府规定,男丁年满20岁开始服兵役,到60岁则免于征发。但是在贞观三年,以兵源不足为由,应简点使右仆射封德彝等大臣的请求,李世民罔顾法旨,下令把尚未成丁的、十八岁以上的男子都征召入伍。几次三番的下发敕令,当诏令转到魏征任职的门下省时,魏征竟抗旨拒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朝廷已经商议决定的事情,你怎么敢反对?”魏征坚持上奏,认为这样做不妥当。封德彝又趁机向太宗上奏道:“听负责征兵的人说,即使在家中小一点的男子,也有身体强壮的。”太宗非常生气,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尚未成丁的男子,即使没有满十八岁,只要身体强壮的,也征兵入伍。”魏征又不同意,不肯签署发布这道命令。太宗召见魏征和另一位负责此事的大臣王珪,怒形于色,并对他们说:“尚未成丁的男子如果太小,自然不征召入伍;如果确实身体强壮,也可以参军。这对于你们来说有何不妥?你们过分固执,我不能理解你们的想法!”魏征严肃地说:“我听说涸泽而渔,这样做的后果虽然可以捕到更多的鱼,但是第二年就没有鱼可捕了;放火焚烧森林来获取猎物,这样并不是得不到猎物,而是第二年就再也没有野兽可以捕获了。如果家中尚未成丁的男子全都应召入伍,国家的租税,又由谁来承担呢?况且近年来国家的兵士战斗力下降,难道是因为兵士少吗?那是因为国家的待遇不公,造成人们没有斗志。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多征兵,有的还充当杂役,即使人数再多,也没有战斗力。不如精挑细选一些强壮的男子,尊重并厚待他们,一个人就可以发挥出百倍的勇气,哪里用得着人数众多呢?”太宗听后,沉吟半晌,深感魏征言之有理,遂下令停止征兵之事。

3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33、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34、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35、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36、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37、贞观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为皇孙诞育之喜,唐李世民诏令天下见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事五品以上子为父後者,各加勋官一转,天下大酺五日, 又大宴五品以上于东宫。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以前,跟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于乱世,这是房玄龄的功劳。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徵一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过他们。”于是亲自解下佩刀,赐给他们两人。

38、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  

39、其世民还收获了一颗龙头。泾河老龙王的头。如何处置?“传旨着叔宝将龙头悬挂市曹,晓谕长安黎庶”。用意何在?

40、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41、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42、第一段:世民“弥留”之际,“叮嘱仿刘蜀主托孤之意。言毕,沐浴更衣,待时而已。旁闪魏征,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

4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4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45、据《贞观政要》记载:贞观二年,(又一说为贞观八年),长孙皇后为唐太宗李世民寻访美女填充后宫,听说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郑氏年方十六七岁,容色绝美,在当时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遂访求得之,奏请李世民纳入后宫,作为嫔妃的备用人选。李世民满心欢喜,当即下诏封其为充华(隋制九嫔之唐初改为“充媛”,位居后宫第十三位,九嫔之末),择日行册封礼。诏书已经颁布,在宣旨的使者正要出发之际,魏征得知郑氏女已经许嫁士人陆爽,只是还没有迎娶。立即上表谏阻太宗,说:“我听说皇帝为民之父母,当抚爱百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君,皆以百姓之心为心。当陛下您住高楼的时候,要想到让老百姓也能有安身之所;当陛下您吃好喝好的时候,要考虑怎样使老百姓无饥寒之苦;当陛下您纳嫔妃的时候,要考虑到让老百姓也能有婚配成家之欢;这才是身为人主的常道。可眼下,我听说郑仁基的女儿早就许配给了陆爽,但陛下您却取之不疑,无所顾忌,这种事传之四海,这难道是皇帝为民父母之道吗?我听来的传闻虽然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怕这件事影响到陛下您的圣誉,所以不敢隐瞒,希望陛下您能慎重考虑。”唐太宗听后大为吃惊,立即手诏自责,下令即刻停止派遣使者前往册封,并把郑氏女送还原定的丈夫。

46、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魏征;

47、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48、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49、但问题又来了,魏征此举,难道只是为了国家社稷吗?是,也不全是!于公者,魏征为帝国大义凛然地铺了一条明路。于私者?其实也是受益满满!试问,魏征为何要从政?从政即入世,即使情怀上不乐意,也得往俗里靠,不食人间烟火肯定不行。至于动机,无非三点,匡扶社稷,福荫子孙,名留千古。

50、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5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徵

52、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53、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借。同“以古为鉴”。

5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55、(背景)本文写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魏征向太宗上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56、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57、(大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他们的忠心。

58、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59、(大意)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60、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舍其所短。

6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62、一是立威!向国内百姓展示领导强人的风范,有这样的人掌舵,帝国何愁不强大?

63、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

64、立身成败,在于所染摘自《贞观政要·卷论慎终》

6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66、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67、解释: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

68、(背景)王勃看望父亲路过滕王阁,都督宴请群僚于阁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虽遭挫折,仍思进取的可贵志向。

69、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7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