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及代表作【38句文案集锦】
韩愈简介及代表作
1、我们常见的韩愈的著作为《师说》,是韩愈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文中虽也正面论及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但重点是批判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就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要精神看,这是一篇针对性很强的批驳性论文。
2、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3、 与大颠等交往,韩愈出现的变化,用佛家语说都是“相”,表面现象的变化。其实从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原,600年来儒和佛、道从来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陈寅格先生上世纪50年代所著《论韩愈》,就对韩愈诸多方面受佛影响有过详细的剖析。例如,儒家虽从汉武帝时被尊为正统,但并没有道德渊源的概念,而禅宗为了证明“以心传心”,就非常讲究师承传授。韩愈正是模仿禅宗,亟力倡导儒家的道统传承源流,自称从孟子、董仲舒、扬雄、王通而下至他,是正统儒家,显然是有鉴于禅宗而来。再如,佛教从南北朝起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如我国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艺理论专著《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年轻时是当时高僧僧祐的弟子,后来出仕,最后剃度出家,法名慧地。《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就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再如唐时称近体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格律诗,就是南朝梁时沈约根据佛教梵文经典都可以吟唱的特点,结合汉语声韵,提出了“四声八病”的作诗规则,才使音节铿锵的律诗盛于唐,传至今。沈约本人精研经典,《广弘明集》里留有他的大量文章。韩愈进一步改革律诗,参仿佛经偈颂句句有定词、字字有声调但不押韵和长行散句,但深具韵味的特点,创作了“韵散同体、诗文合一”的新作,并效仿佛经长行创作长篇,如《元和圣德诗》达到128韵、256行。文学史上评价韩愈的诗“怪怪奇奇,汪洋纵肆”,“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他的诗有的如“西藏的曼陀罗画”,开后来唐诗中险怪诗派:有的如本色天然,反映民生疾苦,如同“俗讲”。总之,他“以文为诗”做到了挥洒自如,也达到了他自己抒发感情的需要,这都是得自于佛教的影响。
4、 “业精于勤”源自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原句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致的意思就是,学业和事业一样,是在勤奋和勉励当中日渐精通和旺盛的,然而它们也很容易在极易上瘾的游戏享乐中被荒废和淡忘;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在平日里沉心静气的思考中,渐渐养成的,不过这也很容易在跟随世俗,对自己要求不严下败坏。
5、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6、韩愈通过三个层次阐明自己的观点。第一层意思讲的是人从何而来。
7、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8、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9、古之学者(1)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3)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6)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9)?是故(10)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 反观韩愈言行,他幼年曾生活在南禅宗成熟地区,禅学正生机勃勃地弘传,佛教禅学给他打上了启蒙式的烙印。被贬潮州后与大颠等交往,又使他感受到了高僧“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的超脱世俗,从此没有了公开反佛的文章。除去怕皇帝不高兴外,他的思想也有了些变化。是否可以说,使韩愈对佛教了解和后来对僧人亲近以至尊敬,是由于他接触了佛教正法和高僧。历代高僧、名僧对佛法的弘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看来,敢不慎乎?
11、美编简介:曹晋丽 网名宝丽。立志走在经典教育的道上,直至明心见性成为爱。人生信条:心念决定命运。
12、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迁至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13、(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14、辽宁省图书馆藏宋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第十一卷中收录了韩愈散文《原人》。
15、《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16、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以道为师,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唉!从师求学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这很奇怪吗!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17、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二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二十五岁后,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三十六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18、 诗中第五六两句,更是具有千古佳句之妙,“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诗人以此比喻来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19、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20、韩愈还有一篇类似俳谐而实质是抒发才高见屈、忧愤甚广的文章《进学解》。历来的论者都说此文源于东方朔的《答客难》和扬雄的《解嘲》,《新唐书》本传也说他“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喻。”其实这篇文章的意义要比“自喻”广阔得多。其中有“自喻”,却不仅是“自喻”,主要还是宣传选拔人材的观点。
21、《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22、《原人》的“人”也有写作“仁”,韩愈作这篇文章讲的主要意思就是为人需要“仁”,仁的核心是“爱人”。
23、译文:新年都已来到,但还看不到芬芳的鲜花到二月,才惊喜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24、 其“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这是从古以来,儒家经常动用的“武器”之所谓“夷夏之辨”,他们认为中原以外其他民族事事不如天朝。实际上唐朝文化是多元的,建国之后便兼收并蓄,并未歧视外来文化及宗教,只不过韩愈所处的时代距“安史之乱”不过几十年,普遍对其他民族心存忌惮,以儒家自命的书生和大臣们为了挽救日下的政局。又抬出“夷夏之辨”的论调做他的立论武器罢了。
25、投稿邮箱:369065468@qq.com
26、《祭十二郎文》写于贞元十九年,是为祭奠十二郎,即韩愈的侄子韩老成而作。韩愈自小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与十二郎共历患难,感情深厚。但是长大之后,海角天涯,很少见面。
27、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1)
28、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29、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7)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7) (10)
30、苏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等。
31、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32、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气势凌厉,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33、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4)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5)
34、韩愈—(768—824)字退之,今河南河阳人。官至刑部侍郎。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韩昌黎集》
35、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36、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27) 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向朝廷索求节钺。
37、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