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42句文案集锦】

2023-06-06 13:27:59 句子大全

巴金为什么要叫巴金

1、沈从文带了一大包礼物来,全是英译精装本的俄国小说,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契诃夫等人的著作,有一对书夹。据说,为了买这些礼物,他卖了一本书的版权。不知道是不是巴金陪他去新中国书局卖掉的那本小说集。沈从文不通外文,这些英译名著是托巴金选购的。张兆和觉得礼太重,退了大部分书,只收下《父与子》《猎人日记》和契诃夫小说集。

2、我以为你太为两件事扰乱到心灵:一件是太偏爱读法国革命史,一件是你太容易受身边一点儿现象耗费感情……你对于生命还少实证的机会。你看书多,看事少。为正义人类而痛苦自然十分神圣,但这种痛苦以至于使感情有时变得过分偏执,不能容物,你所仰望的理想中正义却依然毫无着落。这种痛苦虽为“人类”而得,却于人类并无什么好处。这样下去除了使你终于成个疯子以外,还有什么?“与绅士妥协”不是我劝你的话。我意思只是一个伟大的人,必需使自己灵魂在人事中有种“调和”,把哀乐爱憎看得清楚一些,能分析它,也能节制它。

3、  巴金一生爱书,他一生都与书结缘,因书得爱,嗜书如命,然而幼年多病的巴金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

4、那一时期,他们成了来往相当密切的朋友。不过,各自的观点未必一致,写作的风格更是不同,他们也不总是笑嘻嘻,而是经常有辩论,有时候还很激烈,甚至都公开辩论到报刊上了。巴金在《与李辉谈沈从文》中回忆:

5、就在沈从文写下《给某作家》的那个冬天,巴金又来北平了,又到了沈从文的家:

6、故事梗概:觉慧逃出家庭后获得了自由,但家中的悲剧还在一幕幕上演。觉新兄弟的继母周氏的娘家人来到成都,要为觉新的表妹蕙完婚。蕙是聪明美丽的女孩,却被顽固的父亲许给荒淫的陈家,大家都替她惋惜,觉新在她身上看到梅与珏的影子,却无力帮助。这时,觉新的爱子海儿不幸病死,他对生活更加没有了信心。觉民与琴则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并鼓励家中的弟妹走出家庭。

7、《再思录》出版的时候,巴金已经可以坐起来了,身上穿了硬塑背心,我带了20本书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椅子上了。当时我请他签字,他也很开心。他拿着一直很粗的笔,架在手的虎口上,手在慢慢移动,笔跟着拖出字来。我们都很开心,就说,巴老您身体不错啊,精神也很好,你看,你不是又写了一本书了吗?你还可以写下去的。你们猜,巴金说了什么?他嘴里突然爆出三个字:“三思录。”这本书已经叫做《再思录》了,说明他心里真的还想写下去。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地说,您真的可以再写一本,一直写下去。可是,他真的躺倒了。那时正逢作协要开作代会,上面有指示,还要巴金当作协主席,所以作协就到上海来开主席团会议。那天巴老穿了硬塑背心,硬撑着到了西郊宾馆,他去了以后,说了两三句话就说不动了,把稿子交给身边的王蒙,由王蒙代读。当天晚上他就血压猛升,昏厥了好几天。又因为他是名人,看望他的人很多,过年了,各级领导都去看望,后来他就发烧了,气就透不过来。1999年春节,医生为了帮助他呼吸,就给他做气管切开手术。他本来一直很配合医生的,这次他坚决表示不愿意,他要放弃这个手术。他说,我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你们就放弃治疗吧。但是怎么可能呢?就给他做工作。他去做手术的时候对周围的人说,我从今天开始,就为你们活了。从此以后,他就再也说不出话,在医院里面整整躺了6年。他晚年活得非常痛苦。

8、总之,他是一个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一生追求光明的人,不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作家。

9、我今天想说的是,当我看到这些书,我好像看到巴老当时是怎么写文章的,一个老人在七八十岁的时候,整个生命的心血,都是通过这两本书留下来的。我在翻这本书的时候,对我来说,这不是书,是生命。一个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心血倾注在这部书里,成为凝聚起来的生命。巴老为什么要这么写?他就算一个字都不写,他也是巴金,他写过《家》《春》《秋》和很多小说,他的名誉、地位够高了,他是中国作协主席,在文学领域他是最高领导,他还需要什么?还得罪了很多人,引起很多争议。用我们今天市侩眼光来看是得不偿失。但是巴老就是这样坚持写作。当时有很多话,别人不敢说他就说出来了:而且别人即使敢说也没有用,发表不出去,巴老的话却封锁不了,能发表出去。譬如关于文革的书籍文章,现在都不能出版,可是巴金说,我们要办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句话现在大家一直在说着,谁也封杀不了。如果不是巴金,别的人可能都说不出来,可是巴金说出来了,他的威望在那里,人家不好阻止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随想录》的价值非常大。80年代,《随想录》回应了各种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给80年代思想领域的进步留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记录,这也是别人做不到的。从客观上来说,从巴金和社会的关系来说,这些书都是很有必要的。

10、平淡无奇的一天,巴金照常拆开信件,发现里面还附了一张相片,是一个俏皮的小姑娘。照片的背面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11、那一刻,巴金先生大概是心安的吧——那个想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却又不得不阴阳相隔的人,终于能见面了。

12、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13、笔名应该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至少得再加一个字。巴金在宿舍里,正徘徊思索。这时候,同学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到巴金一副思考问题,不愿理人的样子,便忍不住打听其原因。巴金,便有点难堪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说要找一个容易记住,适合这个时代,又要表达自己志向的字。詹剑峰是个随意之人,见桌子上摊着一本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一下猛然被击醒一般,抬头,点头:“好,就叫‘巴金’”。

14、我去了达子营从文家,见到从文伉俪,非常亲热。他说:“这一年你过得不错嘛。”他不再主编《文艺》副刊,把它交给了萧乾,他自己只编辑《大公报》的《星期文艺》,每周出一个整版。他向我组稿,我一口答应,就在十四号的北屋里,每晚写到深夜,外面是严寒和静寂。北平显得十分陌生,大片乌云笼罩在城市的上空,许多熟人都去了南方,我的笔拉不回两年前朋友们欢聚的日子,屋子里只有一炉火,我心里也在燃烧,我写,我要在暗夜里叫号。我重复着小说中人物的话:“我不怕……因为我有信仰。”

15、巴金的《随想录》出版近30年了。在这个过程中,《随想录》这部书一直产生着巨大的精神作用,这个作用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我写过好多篇关于《随想录》的文章,每次写心得都不一样。在80年代的时候,我的想法和很多读者是一样的,包括巴老自己,他都觉得这部书是对“文革”的反思,对“文革”灾难形成的分析,大家都是这么认为的,当然,这也是《随想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过了若干年以后,到了1990年代后期,我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当然要写到《随想录》,那时我的想法有些不一样了。《随想录》的主要思想,当然是对“文革”的反思,但是除了这一点,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巴老写《随想录》跨越了整整八年的时间,他从1978年12月1日开始写第一篇,一共写了150篇,最后一篇写完是在1986年8月20日,基本贯穿了中国在“文革”后最大的历史转变——拨乱反正,肃清极左路线的流毒,坚持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

16、大家可以想象,那个时代和我们今天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思想、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倒退30年,这都是不可思议的,是来之不易的。没有宽松的文化,就没有思想解放;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带动巨大的经济飞跃发展。这是一个有机的连锁。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一直到1986年,这8年,实际上完成了整个中国思想解放的转折。就像我们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非常真实的感觉。但是它好像讲到了1983年,后面因为胡耀邦下台了,就不能讲下去了,巴金《随想录》一直写到了198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关键的8年。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斗争,反反复复,前进倒退,捉摸不定。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的争论,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等等,一系列的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在《随想录》里全部展现出来了。当时巴金74岁,过了8年,正好82岁,这个过程中,他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参与了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他丰富的思考和表述,都包含在《随想录》里面。现在社会上流行所谓的怀旧,觉得80年代非常好,是一个黄金年代,后来文学也边缘化了,金钱位置越来越重要了,人们的道德越来越差了,真是今不如昔。我是不这么认为的。我们今天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历史毫无问题是在进步的。如果我们倒退到80年代初,有很多问题我们现在是不能理解的。一部电影因为有个接吻镜头就要吵着禁止,不让人笑掉大牙?同样,我们今天在读巴金《随想录》的时候,很多年轻人是不太能读懂的,因为历史已经过去了,巴金当时还不能直截了当地把一些想法说出来,还要用一种很含蓄的比喻,才能说出来。今天的青年人可能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我很喜欢读《随想录》,我觉得里面讲了很多思想斗争的问题,保留了当时一些真实的信息。前不久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讲巴金的《随想录》实际上是80年代文化领域的百科全书,反映了非常丰富的80年代的思想状况。巴金始终是在场的。这是我第二个想法。

17、话语平淡,泪水和悲痛都埋在心底。“一百多天过去了。我一直在想从文的事情”,巴金身患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执笔困难,他花了三四个月,用颤抖的手写长文《怀念从文》。

18、▲ 巴金幼年时的全家照。左三是外婆抱着巴金。右三是巴金的母亲。

19、李:你和他好像是两种性格,你们争吵时发火吗?

20、我们的文化一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粉饰死亡,可我们自己心里无比清楚,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

21、巴金是上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最流行又最多产的作家之他的《家》常被拿来和《红楼梦》作类比,都是讲一个大家庭里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而两本书也的确是中国销量最多的长篇小说(印数都过千万)。其中的“鸣凤之死”也被很多忧伤而浪漫的读者视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凄美的一章。

22、巴金原名李尧棠,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却成长在新思潮涌起的年代。

23、我当时正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 》,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写下来。

24、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腾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25、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离世。接到沈夫人张兆和的电报后,巴金不相信这是事实,隔了一天,他才发出回电:

26、抬头望去,高高悬挂在中天的,是海边特有的明亮硕大的中秋月。她圆润,安详,静静地放射着柔和的光芒,如同一位美丽恩慈的父亲。海波摇荡不息,载着清澈绮丽的月光,欣欣然向岸边涌来,发出低低的耳语般的潮音。无限静穆中,似乎听得见故乡人民每一个胸腔里心声,每一个脑海中的潮音……

27、▲ 1939年萧珊摄于昆明,当时萧珊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 

28、作为一个作家他太老实,太朴实无华,对不起,我要说是太呆气啦。

29、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

30、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尧棠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面写了个“金”字。

31、14年后,他们都过了不惑之年,那些青春的岁月逐渐离他们远去,然而,这样的友情,一辈子也不会远去。

32、1936年,巴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部《家》,控诉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讴歌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33、为我大哥,为我自己,为我那些横遭摧残的兄弟姊妹,我要写一本小说,我要为自己,为同时代的年轻人控诉,申冤。……我有十九年的生活,我有那么多的爱和恨,我不愁没有话说,我要写我的感情,我要把我过去咽在肚里的话全写出来,我要拨开大哥的眼睛让他看见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34、“我本来要去北平,就推迟了行期,九月初先去青岛,只是在动身前写封短信通知他。我在他那里过得很愉快,我随便,他也随便,好像我们有几十年的交往一样。他的妹妹在山东大学念书,有时也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巴金在这里住了一周,“……我可以安静地写文章、写信,也可以毫无拘束地在樱花林中散步。他有空就来找我,我们有话就交谈,无话便沉默”。后来他还有回忆:

35、总有人劝巴金:再找个吧,这样异地恋多不靠谱啊。每次巴金都沉默不语,他坚信:战火可以炸毁一切,却毁不掉人心。

36、巴金写完这么厚的书,总可以休息了,但是他还是继续在写作。他是写不动了,一篇文章要写好几个星期,断断续续地写。大概一直到1995年,差不多八九年时间,又写了一本书《再思录》,很薄的一本,基本上都是很短的一篇篇,长文章他已经没有力气写了。他的晚年主要工作是整理出版自己过去的作品。除了生病住院,他把自己过去的著作重新修订了一遍,出版了《巴金全集》,26卷,他自己看清样,每看完一本还写了后记,表达自己对这卷内容的感受。接着他又开始编《巴金译文集》,共十卷。每一卷也写了后记,除此以外他零零碎碎还写了很多文章。包括他的好朋友沈从文、曹禺去世了,他都写了一些文章。那个时候,巴老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

37、最近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也是今天要讲的问题。《随想录》是反思“文革”,还是反映了80年代的思想文化斗争,这两个特点都是指巴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其实,《随想录》的书写本身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巴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重新唤起他已经失落的理想主义的努力,这个过程也是巴金主观上不断提升、追求的过程。要比前面两层意义更不容易。巴金写《随想录》时,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通常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70岁是不容易的,尤其在苦难迫害中活到70多岁,更不容易。人生应该是满足的,但是70岁以后,还要去重新思考,还要提升自己,还要追求进步,这是很难的。我们活到70岁,对人生的领悟都已经定型了,剩下的就是考虑日子怎么过得更好而已。那个时候再想想我哪里做得不对,还要去追求完善,追求进步,这很困难。但是巴金还在追求,而且追求得非常痛苦。

38、除此之外,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写给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信中,也对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

39、曾在书上看过一句话: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巴金怎么也没想到,这一面之缘,竟订了终身。

40、1972年6月,巴金挤出一点小假期从干校回家。迎接他的仍有萧珊的笑容,却变成了病床上的强颜欢笑。萧珊已经卧病在床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因为是“罪人”的家属,一直不允许入院正式治疗。

41、2005年10月17日,百岁老人巴金再没有睁开眼。巴金曾说过:“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一如他所愿,巴金家人将他和萧珊的骨灰一起撒向大海,融于海水,永不分离。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