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罗隐的诗句【27句文案集锦】

2023-06-13 11:03:13 句子大全

罗隐的诗句

1、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地。(罗隐的诗句)。

2、当然,罗隐也有不少写景状物的山水田园诗,诸如这首《雪》就是其中之一。诗人以雪为题,抒发了自己安贫乐道、恬淡豁达的心态,清丽洗练,恬静淡雅,颇有情趣,下面我们就简单赏析。

3、罗隐晚年是很悲痛,回想年轻时期的人生之路,往往是感慨万千,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别具一格,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写得也是极为深刻。其中以这首经典的咏雪名篇《雪》一诗来说,那就是一首感伤之作,整首诗看上去好像是在描写普通的雪景,但是诗人更多的是一种感慨,还有对于现实的无奈。

4、如果没有资源,没有金钱去铺垫,拉拢关系的话,即使是天才,那也可能会被埋没,罗隐就是一个很典型例子,试想参加10次科举考试,除了勇气之外,可能让诗人坚持下去的就是一种信念。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而是隔个几年,只是在新皇登基,会大赦天下,多增设一次科举考试。罗隐参加了10次,从满怀理想的少年,一直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直到他看透了,也明白不可能通过科举时,才真正放心,不愿意再去考。

5、罗隐生活于动乱年代,又久受压抑,诗工七言绝句,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

6、先看第三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在此告诉世人:失意无法排解时,可以以醉解愁。其实以酒消愁古已有之,曹操便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句。但这样的话从诗人的口中说出来就别有一番滋味了:如果真的时时刻刻有酒解愁,一辈子沉醉不醒也未尝不可。可诗人是一位穷愁潦倒的文人,他不能天天有酒,两个“今朝”的重复,道出了所谓的解忧,也只是暂时的排解而已。看来面对人世间纷至沓来的忧患与失意,诗人也没有毕其功一役的解决办法。“明日愁来明日愁”,此句明显地流露出了穷愁潦倒的诗人的无奈与伤心,正因为“醉”的时间是有限的,酒醒之后又如何,尚未排遣的旧愁加上明日的新愁,那是更愁了。由此可见,正在劝解世人凡事看开些的诗人其实自己也没有解决“失即休”这个难题,虽然他对明日之愁采取的是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以酒浇愁,得过且过、无可奈何的凄酸、潦倒。古之文人,生活在那争名夺利的官场社会之中,没有几个能达到如此境界。这,也就是此诗造成的总的形象了。仅指出这一点还不够,还要看到这一形象具有独特个性。只要将此诗与同含“及时行乐”意蕴的杜秋娘所歌《金缕衣》相比较,便不难看到。那里说的是花儿与少年,所以“莫待无花空折枝”,颇有不负青春、及时努力的意味;而这里取象于放歌纵酒,更带迟暮的颓丧,“今朝有酒今朝醉”总使人感到一种内在的凄凉、愤嫉之情。二诗彼此并不雷同。此诗的情感既有普遍性,其形象又个性化,所以具有典型意义。

7、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8、人生只似风前絮 ,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 都作连江点点萍——《采桑子》王国维

9、“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闻去路遥”,“巢居”:原指上古或边远之民于树上筑巢而居,这里指隐居。颔联从侧面形容雪之大:大雪纷纷,积雪太厚,简陋的房屋似乎难以承压,以至于如果在树上筑巢而居的人只怕树枝断折,即将出行的旅人只怕道路太远,难以行走。

10、一次次落第或许让他很伤心,但他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怨言的,顶多是“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王濬墓》)他只是感叹着自己还没有出人头地,或许是因为时机不到吧。

11、偶然留得阴阳术,却闭南门又北门。王夷甫把得闲书坐水滨,读来前事亦酸辛。

12、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嘲唐代的科举制度。

13、译文: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14、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句句都在映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15、《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833—909)所作。是以蜜蜂为比喻,表达了对辛勤耕作的劳动人的赞美和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和不满。

16、三国时候的名士祢衡有一篇《鹦鹉赋》,是托物言志之作。祢衡为人恃才傲物,先后得罪过曹操与刘表,到处不被容纳,最后又被遣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在一次宴会上即席赋篇,假借鹦鹉以抒发自己托身事人的遭遇和忧谗畏讥的心理。罗隐的这首诗,命意亦相类似。

17、《题凿石山僧院》唐朝·罗隐日夜潮声送是非,一回登眺一忘机。怜师好事无人见,不把兰芽染褐衣。

18、龙怒有奇变,青蛇终不惊。——出自唐·元稹《三叹》

19、罗隐不算一流诗人,也非主流诗人,就是晚唐,不同于李商隐的含蓄,杜牧的俊朗,是白了就是通俗易懂,酣畅淋漓,然而被现代两个最伟大的人物所欣赏。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鲁迅。被鲁迅赞赏可以理解,他的小品文就是杂文,而鲁迅就是后来居上的杂文大家。鲁迅称赞道:“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罗隐的《馋书》几乎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芒和锋芒。”

20、《汉书·董仲舒传》:“仲舒治国(侯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师古曰:“谓若闭南门,禁举火,及开北门,水洒人之类是也。”)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这里说,董仲舒认为天旱或多雨,是阴阳失调所造成的。认为雨是阴,旱是阳;求雨要把阳关闭,放开阴。因为南门是阳,所以要关闭,北门是阴,所以要开。火是阳,所以禁止举火。水是阴,所以用水洒人。这里指斥他用调整阴阳的方法来求雨,把南门关闭。到了雨水过多时,又关闭北门来开南门。这样指斥他的行为可笑是对的。

21、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22、“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鹦鹉的特点是善于学人言语,后面两句诗就抓住这点加以生发。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对鹦鹉说:你还是不要说话过于明晰吧,明白的话语反而难以出口呵!这里含蓄的意思是:语言不慎,足以招祸;为求免祸,必须慎言。

23、“君依相门貂蝉贵,我恋王门鬓发斑。”这句竟令人难过了,我难过的是直至老年的罗隐,发出这样的哀鸣,我不想说是可怜,人生在世不称意的人多了,只是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的罗隐令我感到难过,我所哀者是一生艰辛终无任何回报,英雄迟暮固然让人不忍看,然而至少他曾经拥有过英雄的回忆,而垂垂老矣的诗人,他的一生似乎从来就是翻过这座山,还有更远更高的一座山等着。

24、冷烟、薄霭、衰丛,诗一开始就以愁惨之墨,描绘出一幅惨淡的秦淮秋暝图。在这令人惆怅的伤心之夜,一只旅船缓缓地向河岸靠去。首联在写景叙事中点出“夜泊金陵”诗题。其中“断蓬”二字用得极巧妙,秋蓬根断,随风飘荡,来去无所,正喻诗人身不由己的飘泊生涯,而“蓬”音与船篷之“篷”相同,驻蓬,犹言驻篷,即泊船,故“蓬”字用,在一石二鸟,既叙事,又写情,富于形象。

25、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聘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运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察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奔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26、前后鲜明的对照,突出了诗的主旨。而后二句中作者故意欲擒先纵,先用了一个假设的口气,随后一个“尽”字,予以坚决肯定。诗意迭宕,显得更加有力。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