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胡适是正面人物吗【104句文案集锦】

2023-06-16 12:14:03 句子大全

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所以,胡适对父亲的评价,完全是个人情感的宣泄,和史实根本不符。

2、后者则认为,要建立民主、自由制度,空而论道殊为可笑,不妨加入政府或帮助政府做事,所谓“好政府主义”的主张就是这样来的。鲁迅讥笑胡适与政府的暧昧关系,自有其道理。但社会进化也少不了胡适这类人。好在胡适还能进退自由,基本保持了人格的独立。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只是择术不同罢了。

3、胡适就这么走了,很隆重,有着深深的情爱故事的三个女人,各自悲伤的反应也很不同。

4、周末推荐|张维为:国家是否发达不看强者的高度,而要看弱者的地位

5、“民族主义有三个方面:最浅的排外,其次是拥护本国固有的文化,最高又最艰难的是努力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为最后一步是最艰难的,所以一切民族主义运动往往最容易先走上最前面的两步。济南惨案以后,九一八以后,极端叫喧的排外主义稍稍减低了,然而,拥护旧文化的喊声又四面八方的热闹起来了。这里面容易包藏守旧开倒车的趋势,所以也是不幸的。”

6、《新青年》同人对彼此的审美差异还是能够理解、包容的。但他们后来的分歧与政治因素的出现有关。鲁迅疏远胡适重要的原因,是在知识分子角色的理解上有很大不同。前者要远离利害,那结果是不与权力者合作。

7、1913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租住韦莲司家在绮色佳镇橡树街120号的房子,与韦莲司相识了。胡适在日记里说,“美国大学学生大多数皆不读书,不能文,谈吐鄙陋,而思想固隘”,但韦莲司则“极能思想,读书甚多,高洁几近狂狷”,就像一道阳光照进了初涉美国社会的胡适的生活。

8、曹诚英,别字佩声,乳名行娟,安徽绩溪旺川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9、面对事实讲求实证的胡适不得不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并且希望通过西医的研究解开中医功效的原因。讽刺的是,几十年后胡先生所展望的在化学实验室里拿着玻璃管子,给中药做化学分析的中医学者果然越来越多,而像陆仲安这样可以治愈西医绝症的中医却越来越少。当年被中医治愈的西医的绝症,到了做化学实验的中医手里,也成了绝症。

10、鲁迅与胡适在中国大陆是很热的人物。可惜两人的遗产被划在不同营垒里,左派视鲁夫子为精神的先驱,自由主义则认为他们在沿着胡适之路寻找未来。这其实是单值思维之见。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可怕。细细分析,他们确有不少交叉的地方。了解了他们的相似处,才知道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

11、在这种“欢”里,有婚约的胡适想到了“避嫌”,在23日的谈话里,他居然叫来了自己的一位同学。韦莲司看得清楚明白,胡适这种刻意为之的举动,分明就是不让他们的会面超越友谊,但在24日,胡适回程给韦莲司写信时却说抱歉,称自己粗心大意,23日整晚都在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朋友聊天。也许,正是因为胡适的矫枉过正,让韦莲司在那一刻里看清了他这个东方青年,也看清了自己将来会在他这个东方青年面前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胡适是正面人物吗)。

12、其后,胡适墓地的东南侧,便有了一块胡祖望的衣冠冢,墓碑很小,只有四平方尺,是以胡祖望的名义立的,上刻:“亡弟胡思杜纪念碑胞兄胡祖望泐石。”

13、关于他的这段“感悟”评价,不少人看了都默默笑了。

14、我读高中的时候,台湾正处在政治高压的环境中,但民主思想也同时处于萌芽崛起的阶段。当时有一本名叫《自由中国》的半月刊,经常刊登与当局意见相左的文章,这本刊物强调民主,主张自由,由雷震担任总编辑,公推胡适做他们的发行人。他们与当局闹到不可开交的那一次是在一九五九年反对蒋介石“连任总统”的事,因为蒋氏在此之前已连续担任两届十二年的“总统”。依“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选连任一次,所以蒋先生到次年的五月十九日任期结束就得下台,然而当时的执政d国民d执意要他继续领导台湾,他自己的意愿也是一样。而《自由中国》认为这样不合法也不合理,希望蒋介石先生不要寻求连任,一切依“宪法”的规定行事。

15、1949年,胡适不听曹诚英的劝阻流亡到美国,从此两人鸿雁断绝,留下的是无尽的怀念。1952年,全国大学院系调整,曹诚英调到沈阳农学院任教,成为了我国著名的马铃薯专家。1958年退休。

16、他也是提出戏剧改良的第一人,他所创作的《终身大事》,被人视为中国话剧的开山之作。

17、“谎称劳教警察”身份与人同居并受赠钱财,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18、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

19、我d排在上海的地下d,有个重要的负责人叫做冯雪峰。大家也许不敢相信,鲁迅有些文章其实是冯雪峰写的,给鲁迅过目以后署名鲁迅而已。这些文章都是有着浓重政治色彩,换句话说鲁迅几乎成为我d的外围d员,最低程度也是合作者。

20、就这样,胡适在“趣闻”里与江冬秀结婚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被人们所津津乐道。为此,胡适在婚后私下里对友人直言相告:我不过心里不忍伤几个人的心罢了。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的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又说: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可见,胡适是把坚守婚约看作是对母亲的回报,才不毁婚约,这中间多少一种殉道式的悲哀。

21、这是因为当时鲁迅是“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员。

22、主号再次被封,为防失联,请点击上方关注本号。

23、没想到,鲁迅对此极为恼怒,立即开骂:出卖灵魂、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催人呕吐。

24、后来我发觉胡适的困窘之处,他其实是个有局限的人,在文化上,早年的胡适是个革命者,有相当的破坏力,但他的建设不多,他的文化见解其实并不成熟。自由很重要,但自由不是这样寻求的,另外做文化研究,不该只着眼在现象上的材料。用现象上的优劣来判断文化的价值,本身就是独断,这是我潜沉在阅读与思考很久之后才有的感悟。

25、民国的文化生态其实很脆弱,民间的声音不大,台阁间的文化积累又多不足。鲁迅以在野的方式去培育文学,弄翻译,做出版,搞创作,在缝隙里觅出路来。胡适从大学的顶层设计做起,把影响辐射到政府和知识阶层。在野,就需非正经的文章,思想在权力者之外,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26、首先,大部分人认识胡适都是在语文课本里,胡适的《我的母亲》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但是胡适的作品似乎也就这一篇进入了教材,这是因为胡适作品的价值并不是在文学性上,而是在理论性上。胡适曾经是北大的校长,他的文化程度自然是非常高的,但是胡适比起创作文学,更喜欢推广文学,所以他才会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而我们如今的文化能够达到这个高度,也是跟胡适的努力分不开的。

27、他们所思所想,各有自己的道理,其实也暗示着这样一种可能:中国的道路,是有不同的路向的。

28、胡适的自由主义,不仅仅在于人要争取自己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法律上的平等,胡适或许更看重容忍对于社会自由的重要性。真正自由的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政见不同观点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个社会可以让不同d派的人来担任重要的职务,这个社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这个社会也允许你是无神论者,当然也允许你有宗教信仰。这个社会处处是自由的人,正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容忍。

29、周末推荐|在美国上大学与在中国上清华北大的本质区别

30、这两派不只政治主张不同,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也截然不同,尤其是对中医的态度。正如当前的反中医派所津津乐道的那样,民国以后很多被奉为大师的知名学者大都是反过中医的。从大众耳熟能详的青年导师鲁迅的名言“中医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到学者大师陈寅恪的“不信中医,以为中医有见效之药,无可通之理“,乃至革命文艺旗手郭沫若的“中医只能治自己会好的病”“我是宁死不请教中医的,因为我觉得若不如此便对不住我所受的教育”。都是被当今自以为有些文化背景的中医反对派们奉为圭臬的依据。

31、胡适就是这么个人。在抗战初起的关头,依着胡适“慕洋犬”的德性,一旦他观察到美国对民国政府有“抛弃”的迹象,那么,他也会跟着美国,对民国政府提出“割地求和”的卖国言论。而当时的情形,在美国确实有些权势人物早把中国的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了,如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学者拉铁摩尔,就提过这样的说法。他曾对蒋介石所说:

32、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月12日,林森以国民政府名义颁发聘书,聘胡适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1月23日,复聘胡参加国难会议;5月22日,邀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杂志,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6月2日,德国普鲁士国家学院致函,聘胡适为该院哲学史学部通讯委员;7月3日,在《独立评论》第七号上发表杂文《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提倡“巴斯德精神”;7月10日,在《独立评论》第八号上发表《所谓教育的法西斯蒂化》;11月28日,被全国经济委员会聘为该会内的教育专门委员会委员;12月6日,在长沙中山纪念堂讲演《我们所应走的路》,提倡“学术救国”;同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33、胡适和无数留美者,都经历过种种的种族歧视和偏见,但在他们的文章中是不易看到的。绝大多数默默地接受了,因为留美意味着多种空间的享用,如理想的空间、精神的空间、知识的空间、感情的空间和行为的空间。而且,他(她)们的身体里,流淌着“水文化”。水的特质是低调、谦虚、灵活、博采、包容、忍耐、融合、奉献、净化。集结起来,就是:正面思维、乐观努力、积极生存、顺势而进。因此,从历史上看来,华夏民族是由小而大。19世界中叶以后,历经战乱,九死一生。然而,由于传统的“水文化”,我族不断向海外发展,在世界各地发展前所未有的空间,美国是其一。美国是大国,它所提供的空间也是广大的,而且有优质的各种资源,天然的与人文的。胡适和他的学生,帮助当代及后世去发现和开发这种种的空间,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值得今人去回想和纪念的。

34、比如身边的哥哥、姐夫以及叔伯等喜欢“嗑药”(鸦片),且好赌成性。

35、现代文化如果没有这两类人,我们的文学与学术将多么单调。

36、但是后来他又为什么投靠孙中山的“学生”蒋介石呢?更好理解,因为蒋氏在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彻底投靠西方列强了,成了西方列强扶助的对象,所以,胡适也就旗随风摆做蒋介石御用文字走狗。而在这些洋人中,他特别倾慕美国。而他在中国招摇撞骗的本钱,就是他在美国混码头的经历。所以,美国对民国政府的态度,也是他保持、或者改变政治立场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37、鲁迅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书中,写道: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抗日爱国将领徐复观评价胡适:“胡适以一切下流的辞句,来诬蔑中国文化,诬蔑东方文化,我应当向中国人、东方人宣布出来,胡博士之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是中国人的耻辱,东方人的耻辱。”

38、可是呢,时过一月,这位胡适先生马上就不一样了,居然主张和日本打了。

39、 1912 年二十二岁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研究会部干事。 

40、三十年代后,左翼的旗手乃鲁迅,自由主义的代表是胡适。

41、现在这年头也没什么正事,有些汉奸也有人给他们翻案,有些军统特务也有人赞美,有些国民d的战犯也有人树碑立传。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还有人编造历史,诋毁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

42、两人从此彻底没有交往,而胡适也对这件事曾非常疑惑。

43、鲁迅的三弟周建人由于学历不高,久久没有工作,胡适得知后,为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谋了份工作。

44、在其中,胡适的角色十分特殊。一九四九年后,他凭借在国际上的名望住在美国,生活虽过得去但颇不如意。他以前在国内主张全盘西化,但他与激烈的西化派相处并不和睦,中共取得政权后,立即展开全面的“清算胡适”的运动,他当然不能回大陆。然而他平生反共也被共所反的遭遇,在某些地方也成了特殊的资产,蒋介石邀他回台担任“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他虽然在很多地方与蒋氏意见相左却仍备受礼遇,在台湾的民主派人士当然喜欢由他来担任领袖,他也确实发挥了一点名誉上领袖的作用。但台湾实在太小,在对抗整个大陆的压力下,不得不把小岛弄得更为密不透风。胡适除了名望之外,在岛上其实没有什么功能可言。

45、我们现在考虑中国问题,有时就不得不回到他们的原点上去,面对鲁迅、胡适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荣幸。在苦苦的跋涉里,有他们陪伴,我们不再孤独。

46、起码在我们中国,很多文人写下的私密性的日记之类的文章集,本身就有打算出版公之于众的打算的。而且也确实有很多的被出版的文人日记存世。在胡适之前这样的日记就有好多。比如柳亚子先生的文集里就有“日记”一类文章。那么,胡适先生作为民国著名“大师”,岂能没有将自己的日记在日后出版的打算。而且,由胡适先生从敌视孙中山到投靠蒋介石的变色龙式的政治立场转换看,他在这些日记里加些“小料”,勾兑些“香精”,方便日后出版日记能为自己增色,为自己的身后名添彩。那么胡适先生的日记也就少不了刻意的修改与装饰,就有了现在埋钱将来挖宝的用心。用现在的时髦一点的说法,早早做戏将来“显秀”,若干年后自己必然会被show一回。毕竟那个时代的民国名仕,都好这口,比如蒋中正的日记就颇为自己的无能辩解。既然那个时代的日记被赋予这样的未来重任,那么,胡适先生的日记里有多少真话、实话难道不能怀疑一下么?胡适先生的拥趸们赖以高抬先生的私密日记还有多少史料价值呢?建立在胡适私密日记上的胡适的伟岸身躯不就成了历史长河河边沙滩上的沙雕了么?经不起风浪拍打。

47、鲁迅与胡适在中国大陆是很热的人物。可惜两人的遗产被划在不同营垒里,左派视鲁夫子为精神的先驱,自由主义则认为他们在沿着胡适之路寻找未来。这其实是单值思维之见。鲁迅与胡适的关系,不像人们形容的那么可怕。细细分析,他们确有不少交叉的地方。了解了他们的相似处,才知道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

48、胡适的诗歌属于中国现代诗的开山之作,保留了现代诗草创时的模样和特点。关于诗歌的内涵,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胡适提出,写文章不无病呻吟的观点,将矛头指向了那些伤春悲秋、睹物伤情的诗歌,认为这些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这说明了胡适对那些代代相传且毫无新意、矫揉造作且无病呻吟的某些传统诗歌颇为不满,这也是被胡适所摈弃的。

49、从这里大概就能看出,胡适是个个性鲜明,追求自由的人。

50、除了这两个儿子,胡适还有一个女儿,叫胡素斐,1920年出生,但6岁时就夭折了。

51、章门弟子是反桐城派的,往往走险境,不想在旧路徘徊。或者说,文章之道在另一个层面上,没有重复以往的滥调。在审美上,喜欢李贺、李商隐一类的人物。可是胡适中规中矩,他虽然也远离桐城旧气,但在气韵上除了一泓清水的陈述外,跌宕起伏之音寥寥,章门弟子就看不上他了,以为缺少味道。而学术又不同佛学、禅宗等等,私下有些讥语。门户的事情,和真理可能很远,我们且不说它。

52、这个牛兰可不是普通人,他叫做雅各布·马特耶维奇·鲁德尼克,是共产国际国际联络部在上海的秘密交通站负责人,负责转送各种文件和经费等。

53、我很难形容初看到那薄薄一册书时心情激动的状态,像五雷轰顶般暂时被镇住了,又有一种很特殊的冷水浇背的感觉。胡适告诉我所处的中国社会,是个虚伪的、充满骗局的社会,这个虚伪与骗局不完全是我们现代人造成的,而是由我们千古以来的祖先留下来的,如不赶紧把这千百年留下的东西尽数抛弃,中国将永远是个伪善之国,永远无法迈入现代国家之林。他在书中一论、再论、三论“信心与反省”,反复检讨中国传统文化,文章真是波澜壮阔、振聋发聩,他举出骈文、律诗、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大、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地狱般的牢狱、廷杖、板子夹棍的法庭等十一项“国粹”,说都是我们那三千年“罪孽深重的老祖宗”所留下来的,他说:

54、我们的大病原,依我看来,是我们的老祖宗造孽太深了,祸延到我们今日。二三十年前人人都知道鸦片、小脚、八股为“三大害”;前几年有人指出贫、病、愚昧、贪污、纷乱为中国的“五鬼”;今年有人指出仪文主义、贯通主义、亲故主义为“三个亡国性的主义”。这些话,现在的青年人都看成老生常谈了,然而这些大病根的真实是绝无可讳的。这些大毛病都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都是千百年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遗产。

55、青少年时代,我就被灌输了一些现成的学说,例如:华族素来“安土重迁”,对外界不感兴趣。到美国后,又吞下了一些汉学家的理论,以为中国人有仇外的积习(xenophobia),鸦片战争后的中外战乱是个实例。等到我自己开始教书,在讲堂里如法炮制一套。渐渐地,我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因为如此说法,有些文化和历史现象无法解释。经过了一番怀疑和思考,其间常以胡适留美史、中华民族境内移民史、华族移民海外史为实例,我得出一个结论,前人多以偏概全,以部分论整体;事实上,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多种多样,思想和行为都不可一概而论。

56、一个人是社会和历史中的一个点,无论大小,总还是点。有影响力的人物,能从自身的点与别人的点连系起来而成为线,再由线的交织构成面,面的组合可构成体。点、线、面、体间的关系,可以是无形的,如感情和思想;也可以是有形的,如社团和组织。无形可演为有形,有形可化为无形;无形和有形,可以并存,也可以并失。胡适和他的许多交游,包括朋友和论敌,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其间的点、线、面、体之中的多样关系及多种演变,错综复杂,都是社会的一部分,都是时代的一部分,都是饶有趣味而且富有意义的历史题目,从中不但可发掘多样的个人史料,而且可发现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时代的多样关系。普通的人的生命发展及日常生活,离不了团体、社会与时代,历史人物更是如此。

57、丁小明|千秋壮观君知否:罗振玉、王国维的学术世界

58、胡适是上个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他的影响,虽然也有消极的负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积极的、进步的。这是因为他毕生着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可以说,对于“五四”后中国民主力量的成长,胡适功不可没。

59、“许多人”、“有人”就指胡适、陶希圣等人。既然胡适能托陈布雷把意见送达“天听”,蒋介石对他的这些“高见”的敲打自然他也能知道,这对胡适绝对是个震慑。蒋介石这么说话不是代表他不卖国,“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恰恰说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但是,他还想着有自己能做主的一块地,为了“这一块地”他不是不肯彻底就范于日寇,而是日寇的野心已经让他觉得自己的“这一块地”保不住了。所以对于能影响他“这一块地”的既得利益的言论,他会适时、适当的敲打,这个倒与汪精卫光棍式的不管不顾有些不一样。受了这样敲打的胡适,不有所触动,是绝无可能。

60、无借据却以要债为名将他人扣押并强行取财,是抢劫还是非法拘禁?

61、一个铁杆的割地求和者何以在短短一月时间改弦更张?胡适先生难道亲入一线战场感受到普通战士抗敌时的那般壮烈英勇了么?窃以为胡适转变还要有些烈性的刺激,才会有些转化效力。这个烈性刺激在哪?应该在在蒋介石这里。

62、最先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要在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新中国的活文学”来。在实践方面,他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并最先用白话文翻译欧洲的短篇小说,其中包括高尔基、契诃夫、莫泊桑、都德、史特林堡等不同国籍的著名作家的作品

63、“我从来没有对人用过情。我真珍惜我的情。如今我对一个我最崇拜的人动了情,我把所有的爱都给他。即使他不理会,我也不信那是枉用了情……我爱你的诗,我爱你这人,永远爱你的芳。”

64、父亲的死使他“成为东亚第一个民主国的第一个牺牲者”。

65、也许,若不让爱变成一种伤害,需要的就是这种豁达大度,提起来,也能放得下来,做不成情人、夫妻,也可以做朋友。徐芳就是这样的女子,在胡适去世的前一年,她与自己的丈夫还和胡适一家有说有笑地吃饭。千帆过尽,爱归所爱,那才是真正的美。徐芳正是在这种心态里活了96岁,在与胡适成为普通朋友的日子里,她与自己的军人丈夫白首相望,收获了幸福。

66、因为,台既不是什么“东亚第一个民主国”,他的父亲也不是什么“第一个牺牲者”。准确地说,他的老爹爹是因为脚气病而死的,跟其他的扯不上半毛钱关系。

67、当时共产国际交给“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救出牛兰夫妻。

68、胡适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熏陶的人,由于他见识到了青年思想与世界接轨的滞后性,他提出了非常极端的理论,那就是全盘西化,即为彻底放弃中国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教育。甚至在语言上也提倡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

69、他同鲁迅其实也没有什么恩怨,至少没有当面的恩怨。

70、很多年轻男性都做不到的是,在胡适似乎爱上漂亮的美国小姐韦莲司的时候,并没有向她隐瞒自己在祖国的婚约,他曾向她谈到过自己的未婚妻:“她(指江)对我的思想全然一无所知,因为她连写封短短问候的信都有困难……我早已放弃让她来做我知识上的伴侣了。这当然不是没有遗憾的。”显然,胡适对自己和江冬秀的婚事是失望的,但他依然对此采取了迁就与容忍。

71、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7月,出任驻美国大使;9月17日,被国民政府正式任命为驻美大使;10月27日,向美国总统罗斯福递交国书;12月4日,在纽约律师俱乐部演讲《北美独立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首次公开提出“苦撑待变”的观念;12月15日,在中美桐油贷款协议签字。

72、所以胡适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思索的是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应该拥抱世界。

73、他很想消除这些痼疾,却不得其法,于是有大的悲凉袭来,有挥之不去的苦楚。所以,与其说他面对的是社会问题,不如说是在直视自己的问题。胡适没有这种自虐式的审视,心绪易在理性的安慰里平复。鲁迅对己严,无意中对人易见苛刻,他对胡适不改其道的怡然自乐,有误读也有中肯的评价。怡然自乐,就可能自恋,因此鲁迅对于胡适记日记的卖弄、做学术领袖的专心致志都不以为然。

74、所以,由这个尽人皆知的信息看,美国绝不打算“抛弃”中国,而日本也无可奈何——因为美国履行的是战前的与中国的协定。而看待一切国事以美国马首是瞻的胡适,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蒋介石的敲打和美国不“抛弃”中国的信息综合作用下,他改弦更张由“割地求和”转而“投身抗日”也是应有之意。所以,对于胡适一个月中的“幡然悔悟”切不可做正面的解读!这才符合历史实像。

75、韦莲司知道这些,但这些并没有阻碍她和胡适的交往,她静静地观看并享受着因为自己的出现,带给一个中国青年生命里的那份惆怅,也默默地体味着流淌在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的东方文化。

76、倘若这样只能证明一件事,蒋介石换马胡适就有防止胡适与日本人在美国勾结的考虑。那么,这个胡适是真的“幡然悔悟”,并“投身抗日”了么?这个我们要大大地打上一个问号!

77、众所周知,鲁迅是章太炎的学生,章门弟子,多有狂士之风。在学问上,有六朝的味道,方法上则延续了清人的朴学传统。就是说,在学理上求精求深之余,趣味上有反士大夫的痕迹。章太炎写文章,词语不同于常人,陌生化的表达里蕴含着反流行的思想。他们多为文章家。文章家,旧式的以桐城派为主,把思维变窄了。

78、据台湾联经版《胡适日记全集》,1911年12月2日记:  

79、这成了我们民族记忆紧密相关的遗存。许多年前我说过,在我们精神的地理上,既要有高山,也应有湖泊。有大漠惊沙,亦要有无际的绿洲。这些都是生态的一部分。今天,我依然这样看,丝毫没有什么变化。

80、在这之前,鲁迅骂胡适还多少留有余力,以讽刺讥笑为主。

81、这是韦莲司为胡适精心准备的一份特殊的礼物。

82、一个一厢情愿的祈祷:中国千万别再有胡适那样的人!

83、1962年2月24日,胡适主持台湾第五次院士会议,选出七位新院士。下午六点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席结束时,因心脏病复发逝于台北南港。3月1日,蒋介石前往祭吊,给了他这样一句很正面的评价:新文化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新思想的师表。3月2日启灵出殡,从台北市到南港的马路两旁自动来送殡者多不胜计。据报道,灵车开至松山以后,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而自胡适逝世到出殡,前往祭吊和路祭送殡的市民,总计达10余万人。

84、胡适也以个人身份表达了意见,认为蒋氏继续寻求连任不宜,这当然与国民d与蒋介石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得场面尴尬,局势也紧张起来。更严重的是后来雷震在《自由中国》又不断鼓吹成立反对d,以为没有反对d的制衡,民主政治就不可能落实,这个主张也与胡适颇为同调。不久之后雷震不但“主张”成立反对d,而且“着手”组织反对d。国民d认为已到“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便使出撒手锏,罗织雷震“知匪不报”“为匪宣传”等罪名,以军法判他徒刑十年。雷震既入狱,组织反对d的力量自然消失,《自由中国》也因而停刊,这是一九五○年代在台湾民主政治上最有力的“自由中国”运动的始末。

85、1953年胡适、江冬秀、韦莲司合影1953年胡适、江冬秀、韦莲司合影

86、其次,很多人其实对于生活中的胡适并不了解,在微博上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胡适打牌的趣事,胡适曾经写过很长时间的日记,但是连着好几天的日记都只有“打牌”两个字,而胡适终于有一天“醒悟”了,在日记中狠狠鞭笞了自己,希望自己不要再这么下去了,结果第二天的日记依然是只有“打牌”两个字,所以说胡适其实也是一个有小缺点的人。

87、胡适的老爹是清朝的州官,1891年胡适出生,两个月大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台湾巡抚调到了台湾。之后,全家从上海搬到了台湾,父亲任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

88、把个人的历史,与社会的历史及时代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寻找多样的关系,是不是会使历史研究的内涵更加丰富呢?更增加变化呢?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呢?胡适的历史是20世纪中国的一个缩影。在研究他的过程中,我们同时研究与他相关的许多缩影,是不是一举多得呢?而且,所得的不是不相联的一些单独个人的资料,而是相联的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环节,多种横切面。如果研究的只是一个人,所重的多是直线的发展,就不容易看到此人周围的种种环节及此人发展过程的种种横切面,也可以说,不易见到此人周围的小环境和大环境。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憾,不妨试用这里所提的方法来弥补。

89、胡适强调做学问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他本人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句话注重的后半句,不管是研究科学,研究国学,研究治国之道,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谨慎。

90、而胡适,我在课本里没有见过他的文章,对于胡适的印象,全部来源于我父亲对他的评价。胡适同样是一位大文豪,一生获得过很多荣誉博士头衔,去美国之前做过北大校长,坚持一生去倡导着“白话文运动”!

91、首先,时代需要变异,变异需要有领导。胡适能想能说能写能讲能教,是中国第一学府的第一名牌教授。尽管时代求变,但尊师敬道的传统深植人心。数千年来,对华夏士子而言,名师是一生最好的名牌,比穿什么戴什么都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导师,胡适门下的学徒数量,不但西方所未有,杜威哪能及!连孔老夫子恐怕都会自叹不如。但是,他也可能在叹息中有些许安慰,毕竟遗风犹存之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历史上的名师甚多。但是,有几人能对他们的当代社会及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又有几人的徒子徒孙广布多种行业,甚至于跨洋过海,流芳域外?!

92、1949年1月15日,被聘为“总统府资政“;4月6日,应中华民国政府要求,从上海搭威尔逊轮前往美国当说客,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在海轮上写成政论文《自由中国的宗旨》;4月21日抵达旧金山,得知4月19日政府拒绝中共24项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渡江,此时局势已定,胡适在美处处碰壁,其间发表政论文《共产d统治下决没有自由》;11月20日,与王世杰、雷震、杭立武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在台北创办《自由中国》杂志,任发行人。

93、除了浪漫,他也挺“严谨”的,如关于“人生如梦,还是如戏”这个困扰无数人的问题,胡适就一针见血地给出了独特的见解:

94、而在另一派对传统文化有精深造诣的国学大师中,则不乏深明医理且能开方用药治病者,章太炎对医理同样有精深的考据功夫,马一浮的方签也常见于收藏著录。易学家尚秉和更是“除著述外,对于方术医药,无不精通博洽,凡家庭妇孺,以及邻舍老幼,偶患病症,无不手到病除”。清末著名医家火神派鼻祖郑钦安的老师刘止唐,更是兼儒道医于一身的大师,蜀中刘门槐轩学派学者众多,影响深远。刘止唐早年体弱多病,后遇高道野云老人,以“仁者寿,大德必寿”、“长生不必药中求”等内丹心法相授,沅从游八载,深得真传。六十以后,连生八子,寿八十八。从一介病夫到多子多寿,足征深得医道养生要旨。

95、夫妻离婚诉讼财产分割最新规定详解(2017版)

96、1927年初,胡适有过赴美与韦莲司聚首的经历,在西雅图登船回国前,他写信给韦莲司,称自己“唯一的遗憾是无法待得久些”。其后不久,韦莲司在给他的信中第一次理智地论及他的家庭:“你们两人同是一个不合理制度下的牺牲品。”

97、胡适为了表明同信件无关,公开说说出自己看的真相,还说:“民权保障同盟不应当提出不加区别地释放一切政治犯、免予法律制裁的要求,如某些团体所提出的那样。……政治嫌疑犯必须同其他罪犯一样,按照法律处理。”

98、1973年,曹诚英去世前,曾委托好友将她一直珍藏着的一大包与胡适来往资料,在她死后焚化。这段刻骨铭心的相思,让她珍藏了一辈子,在她去世死也随她带去了天堂。曹诚英的墓地在绩溪通往胡适故居所在的上庄村的杨林桥边,这是一条通过胡适故居所在的上庄村的必经之路——也许,她是还寄望于在路边与胡适生死相逢。但斯人已逝,只留下一段持续半个世纪的似断非断的恋情,引人长叹。

99、“夜往访L.E.Patterson之家,夜深始归。是夜偶谈及Freemason(吾国译「规矩会」)之原委始末。”〔按:大陆诸版《胡适日记》中皆缺1911年11月-12月部分。〕  

100、我不讳言,从少年转成青年的时候,我曾受胡适思想的引导启发。我早期对中国传统抱着轻视甚至敌视的态度,一方面是受胡适的影响,一方面是自己在生活上的体悟。我处身在台湾东部一个幽暗的角落,卑微的身份使我能隐没在众声喧嚣中静静观察,这有点像原籍波兰的德文小说家格拉斯在他的名著《铁皮鼓》(DieBlechtrommel,GünterGrass,1927—)中描写他童年一样。格拉斯的童年在但泽度过,那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开始的时候,虎视眈眈的德国正想尽办法要把他的祖国波兰并吞掉,但大祸临头的波兰人仍一无知觉,一部部昏天黑地的剧码在小说主角矮个子奥斯卡的周围不断上演。当时台湾的危险程度不见得比“二战”前的波兰更轻,而一幕幕悲剧也在我周围上演不休,其中包括偷窃、不诚实和出卖。我以为我读大学之后,这些状况就会改善,想不到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变得更糟,我看到的是握权柄的人更加独断,没有权柄的又竞着像妓女般出卖自己,到处是愚蠢与欺骗,聪明人选择逃避,一般人则得过且过,只有智慧最低的人才显得勇猛无比。我自然把这些现象归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胡适英年时代的言论时时提供我无穷的印证。

101、胡适对自己的学术要求和做人要求都很高,不仅有西方的标准,清代乾嘉学派的套路也有。许多人以现代孔夫子来喻之,多少有一点道理。我们在他文本里感受到儒家中正之道,趣味里是古中国最为核心的东西。鲁迅面对己身则有拷问的意味,不断审视内心,并渴望旧我的消失。他认为自己有两种东西是不好的:一是旧文人气,士大夫的遗风残存在躯体里。这弊端在于留恋某些自我的东西,易出现以我为中心的自欺;二是受西方个人主义影响,黑暗的体验无法排除。

102、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d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103、胡适大胆的怀疑,小心的求证,乃科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未尝不是如此。但鲁迅神往的是精神的自我历险,希望在不规则之旅中抵达精神的高地。这就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克尔恺郭尔相遇了。这个存在哲学的话题,胡适几乎一无所知,或者说不感兴趣。在作家中,胡适喜欢白居易、易卜生、托尔斯泰,因为这些人是确切性的、一看即明的存在,世界也在一个能够掌控的图式里。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