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偶句子网/
当前位置 : 佳偶句子网 > 句子大全 > 正文

含英咀华是什么意思【70句文案集锦】

2023-06-16 12:17:37 句子大全

含英咀华是什么意思

1、‍历史总如潮水般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一个时代的落幕,必定宣告着另一个时代的兴起。唯有历史中涌现出的英雄伟人,其精神才得以永垂不朽。保尔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灾难接连而至,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以笔做武器,最终成就了一代英雄。

2、引证:清·黄宗羲《明文案序上》:“《文粹》掇菁撷华。”

3、我们看到,在不同版本间惠能所做的偈子之间有这些不同之处:(1)在法海本中,惠能的“嗣法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姓(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但是在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中,“佛性常清净”一句改成了“本来无一物”这个流传更为广泛的版本。(2)法海本中,原有惠能所做的两首偈子,除却上文中提到的一首,还有“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但是,在后世的本子中这首偈子都被删去了。法海本中,在惠能作偈之前,有这样一段话:“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姓(性),即吾(悟)大意。”但它在后世的本子里也同样没有出现。

4、出处:明·张居正《赠吴霁翁督学山东序》:“今世学者,含菁咀华,选词吐艳。”

5、在9至11节,不同本子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但总体来说,比较大的差异主要在法海本和非法海本之间。以下,我们选取了若干差别以期能解其中微妙意味。(含英咀华是什么意思)。

6、(成语释义)含英咀华,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7、英雄,总是坚强不屈的,身负重伤时,他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却不肯呻吟一声,保尔只有初中学历,但为了继续为d的事业而奋斗,他夜以继日的学习,从最初做不到语句通顺,到铸就激励众人的巨著。不难想象,他付出多少的努力,受了多少的艰辛。生命在于奋斗,在于挑战自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痛苦与挫折中不断前进,在危险与黑暗中升华自我——这又怎能不做到坚强不屈呢?

8、在日常使用中,“咀”也常做名词,同“嘴”。

9、其度人与自度。在第10节中,弘忍到江边送惠能上船南去。在法海本中,仅仅简要地叙写了弘忍对惠能的期望和告诫,而惠能的言语皆为得描述。但是在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中,均记有惠能一段一语双关的话。如惠昕本中有:“惠能言:’弟子迷时,和尚须度,今吾悟矣,过江摇橹,合是弟子度之……今已得悟,即合自性自度’。”这里“度”的双关义是显然的,一方面指渡江,一方面则指度人,也就是助人修行。私以为在非法海本中这段双关语的增添,是用智慧语展现了大乘佛法的修行功法之一——达到度人和自度的统一和融合,相比之下,法海本的相同位置则显得不够饱满。不过在第9节弘忍深夜传法时的言语中,自度和度人的关系已经被提出了,如法海本:“法以心传心,当令自度”。这里非但同时肯定了自度和度人,而且强调了对于个人修行来说自度比诸度人更为重要。这点出了惠能思想中对“自悟”的强调,他认为“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因为性为自性,不在自身之外,所以要着眼于觉悟本心。而度人一方面是帮助他人自度,使之不至于误入歧途,一方面也是在自度。

10、“《坛经》”的课堂是完全开放的。作为一门原典精读课,“《坛经》”从不提供大量的确定性“知识”,周老师引导我们结合背景知识去发现一些细节中的重要问题。讨论中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提出的哲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学乃至物理学的解决方案,对于我都是极富启发意义的。它们既展现出文本解释的丰富路径,激发我跳出专业背景进行探索,又让我在需要深入解决问题时有方法论规范的自觉。

11、《含英咀华——语文札记》为众多语文同道中人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习永无止境,语文学科尤其如此,唯有教师常学常思,语文课才能常教常新,倘若只满足于教材而无创新精神,语文教学势必会滑向“凝绝不通声暂歇”的窘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要被三尺讲台遮望眼,应像作者那样做个有心人,打通语文与生活的任督二脉,这样,幸福者不仅是我们自己,更有学生。

12、(用法)作谓语、定语(示例)读李贺的诗,要含英咀华,仔细玩味,方能有所体会。

13、与书店常见的冠以各种名号的“宝典”“秘笈”“指南”一类教辅书籍相比,本书厚积薄发,是作者数十年学习工作中思考与实践的积淀,书中关于语言运用的轶事见闻,俯拾皆是,或正或反,亦庄亦谐,曲尽其妙,真正体现了“语文无处不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宗旨。

14、韩愈认为,读书这事情,一定要学会领会里面的精华,就像是把花瓣放在最里面拒绝,吸收里面的汁液一样。

15、春风拂面:少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产泡沫,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出自宋·释志南《绝句》,意思是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 ,形容使人感到愉快、舒服。

16、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

17、译文: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

18、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比喻反复体会。英华:此指精华。比喻细细体会文章中的精华。

19、引证: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20、读完整部作品,有些片段依旧读起来新鲜刺激,例如,保尔在养病期间到烈士墓前发出凭吊战友的豪言壮语: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既体现了保尔对烈士的沉痛悼念,也激发了保尔对人生的思考。不管读多少遍,我还是会被保尔的豪情壮志所打动,这是一位革命战士钢铁般意志的体现!还有一个片段是保尔双目失明后,决定用写书延续革命信仰。保尔最大的困难就是双眼看不见,但他没有因此放弃,尝试了种种办法后,保尔终于写完了书。当书要寄往列宁格勒出版时,保尔的心紧张的砰砰乱跳,那可是他数年来用顽强紧张的劳动争取到的啊!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也随着保尔开始紧张激动起来。当保尔的书成功出版时,我们的心都在欢呼雀跃,铁环已冲破,保尔拿起新的武器,重返战斗队伍,开始了新的生活!

21、根据刘楚华的理解,“菩提树”是“佛法身”的象征。佛法身不是存在体,而是指绝对真理。“本来大乘佛教认为,佛法身寂灭,无相可得,不可以声音色相言说求之,然而,说法时可以采用声音色相为譬喻,此为权宜方便。”“如此说来,以菩提宝树不朽之质,比喻法身不生不灭的体性,就不能说不类了。”在这种理解下,惠能两句之间的张力就消解了,它们同样指的是佛性不作为存在物的、空寂的状态,而神秀的比喻也表达相同的意思,甚至可以说,神秀以菩提树喻身,以明镜台喻心,比惠能第二首偈交换了身心的位置更为体贴。在这种意义上说,神秀和惠能在第一句上的差异其实很小。但是当分别关联了整首偈,两者的不同就展现出来了。

22、此外,还有一种观点称这第二首偈子是“衍文”即多余的文字。陈寅恪先生认为,“敦煌本《坛经》偈文较通行本即后来所修改者语句拙质,意义重复,尚略存原始形式。”他认为这首偈子中的“身”“心”位置是误写,必须置换,而换回去就和神秀所做的一样,不是惠能自己的思想。

23、唐·韩愈《进学解》:“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

24、(方言)多用于地名,大自然形成的三面环沟的地方或村庄称为“咀”,如那儿有个咀,咀巴子,细项咀,洞芝咀,流龙咀等。

25、我原想一辈子不嫁,可我不忍心看母亲失落且心疼的眼神。更不敢看父亲早已斑白的发,他们更不忍看我孤苦伶仃。我出于无奈,与现任丈夫结婚,可我幸福吗?我也不清楚。而他依旧是衣衫褴褛的模样,可他眼底只属于少年的活力与积极仍存。我看到他的脸上由欣喜到吃惊,最后平淡到无感。随即才明白,我已是人妻,旁边站着我新婚的丈夫。

26、诗文精妙的地方都隐在字里行间,不下一番含英咀华的功夫,是无法体会的。

27、释义: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同“含英咀华”。

28、第一次相遇,他在我面前打了最漂亮的一架。一记勾拳,就把试图接近我的流氓打进了水里,我好像喜欢上了这个粗鲁却又天真的男孩儿。

29、《唐韵》慈吕切《集韵》《韵会》在吕切《正韵》再吕切,?音沮。《说文》含味也。《广韵》咀嚼。《管子·水地篇》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咀者何,曰五味。五味者何,曰五藏。《司马相如·上林赋》咀嚼菱藕。《韩愈·进学解》含英咀华。

30、图为南宋梁楷《六祖斫竹图》,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31、‍‍‍‍保尔和他的初恋女友冬妮娅:最终保尔献身革命,冬妮娅献身爱情,导致他们之间必然的悲剧结局,再度见面的两个人,保尔用粗鲁的语言羞辱冬尼娅,最终保丢弃了冬妮娅,她的爱毁灭了。

32、读李贺的诗,要含英咀华,仔细玩味,方能有所体会。

33、⒊形状或作用像~的:山~。壶~子。烟~儿。

34、他偷喝半杯月亮,歇着的东方都称它为新时代的曙光。天灰溜溜的可爱,埋藏着雏菊的芬芳。它真的好可爱,会穿着新做的衬衫来我们家看我,而我也会借给他我喜欢的书,我们去海的更深处寻一朵花,据说不生花,可我偏不信,我与他像星星索求了种子,长在了太阳的根上。挣脱密不透气的温柔,是他。遇有烟火气,平常日子的温暖,如初的星辉,也是他。谁说种子不生花的,这不,都发芽了。

35、诗文精妙的地方都隐在字里行间,不下一番含英咀华的功夫,是无法体会的。

36、其惠顺(惠明)角色的问题。在第11节,惠能到达大庾陵时,仍然被众多随之南下夺取衣钵的人追杀。这时突出描写了一个叫做惠顺的人(非法海本作“惠明”)。对于这个角色的身份、行迹的描述非常奇怪,尤其表现在契嵩本和宗宝本中。在诸多本子中,都把惠顺描述为一个性格粗恶的前将军。私以为这一角色与《圣经》中扫罗即保罗的形象有几分相像,无论是性格还是身份。惠顺作为惠能成为六祖南渡后第一名传法的弟子,他的形象极大地展现了惠能思想中对于人人皆有佛性的内容,这一角色的设立对于南宗在民间的传播非常有利。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契嵩本和宗宝本中,惠顺在寻得惠能时,惠能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而自己躲藏在树丛中。且不论在此惠能毫无高僧大德的威仪,惠顺的行为也非常诡异,他先去拿衣钵,因为拿不起来,继而迅速改口说是来求法,而无心法衣。尽管有可能,修改者的意图是通过他拿不起法衣的一瞬来寓意顿悟的可能性,但是这般叙述难免有些失真。

37、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38、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39、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咀(jǔ):细嚼,引申为体味。口中含着花细细咀嚼。比喻读书时细细琢磨领会文章的精华。也比喻品味,体会诗文中所包含的精华。

40、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钻研和继承它们。指导异端学说就像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救儒家学说就像挽回已经倒下的宏大波澜。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

41、咀与嚼常合用为“咀嚼”。嚼字从口从爵。“爵”为盛酒的容器。故“咀”应为“粗咬”、“干咬”,“嚼”为“细咬”、“湿咬”。

42、  评选史上最厉害八大诗人,你会选谁?清朝有一人上榜

43、 读懂《红楼梦》才知道,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贵族精神

44、《含英咀华》是2022年秋冬的惊喜,是疫情三年蛰居起伏间的沉淀,更是思考,是作者“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结成的硕果。

45、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46、释义:用牙齿磨碎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其寓意、含意。

47、   那些年被我们“误读”的古诗词,你真理解对了吗?

48、(成语出处)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

49、出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50、(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51、对于古典诗词,我们要含英咀华,才能领略其韵味。

52、生吞活剥是一个成语,读音是shēng tūn huó bō,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那时人类还过着野兽的生活;比喻对别人的经验、理论、方法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出自唐·刘肃《大唐新语·谱谑》:“有枣强尉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人为之谚云:&#x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x”译文:有枣强县的张怀庆喜欢偷名士的文章……人们说,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

53、(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54、神秀本来认同佛性本净、本性空寂,但是他又说“时时勤拂拭”则是强调一定要通过这种修行,才可以去掉杂念而恢复净,净的状态和染的状态被他分立成两个部分。并且,他对修行法的强调,体现出他把空寂本性当做实有的倾向。这样一来,他就面对着将非实有的佛性实有化的巨大困难。而反观惠能的说法,他虽然同样认为佛性本净,但是并不认为佛性可能被欲望烦恼所“染”。如果把佛性理解为实有性的存在物,那么这就是无法解释的。但是正如第一句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并不是实在物,其“净”恰恰是“净无形相”,对于一个本身是空寂的佛性,“是幻是空”的欲望和烦扰不可能通过“染”来遮蔽,因为它无物可染,无物可遮。那么如何理解惠能思想中,这些“灰尘”的意涵呢?倘使在神秀所说的佛性可以被实体化的语境下理解佛性,那么佛性作为成佛之可能在极大可能上是空洞的。因为这里所做的“时时勤拂拭”实际上是针对欲望的否定和消除,而并没有提供一个实在价值,这样一来,所谓具体的、实在的佛性却并没有得到肯定性规范,也就没有肯定性的意义。但是如果按照惠能的说法,认为本性空寂,那么成佛的可能性的真正实现就在将欲望烦恼彻底摆脱之际,只需要处理这些本身作为虚妄的欲望,佛性自然显露,而不需要自己去“勤加拂拭”、为实在去找肯定性的规定。

55、(咀嚼)#jǔjué①用牙齿磨碎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56、出处: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57、(2)如何理解对本净佛性“染尘”的可能性和“拂拭”的必要性?

58、(1)如何解释神秀“心性有”和惠能“心性无且有”之间的差异以及惠能两偈间的“张力”;

59、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60、 通识经典丨课程大纲 丨微访谈丨走进课堂 

61、“含英咀华”,就是用来比喻欣赏、领会诗文之中的要点和精神,注意这个词一般针对文学作品和讲话,不能哪都用。

62、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武夷岩茶,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这样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第三次闻香还在于鉴定茶香的持久性。出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意思是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3、唐·韩愈《进学解》:“沉浸醲(nóng)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64、出神入化: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65、学生有一语道破天机的豁然开朗之感,教学同仁亦收获中学语文教育的优秀范本。

66、(读音)hányīngjǔhuá(释义)口中含着花细细咀嚼。比喻读书时细细琢磨领会文章的精华。

67、                    ——题记

68、比较二人的偈,其中差异相当鲜明。在第一个长句当中,神秀将“身心”比作“菩提树”和“明镜台”,而这四者可以归约为心,亦即佛性。神秀想要表达的是,内在于人的佛性本身可以平正地观照世间万物,而人的欲望和世间的烦扰就像灰尘,覆盖了这面镜子,蒙蔽了本来明净的心性。想要恢复到佛性,就要在修行中不断地去除这些繁杂的欲望和烦恼,这就是后两句的意思。对比来看,惠能的两首偈和神秀偈区别很大。惠能的两首偈中,第一首的“本无”“亦非”似乎把这种心性的存在性取消掉了,而第二首的比喻则又和神秀有很大的类似,这两个比喻从语言上似乎赋予了心性以某种存在性,如果是这样,那么一方面,这两句本身构成了张力,另一方面,这对张力又与神秀的偈子产生了差别。在三四句中,惠能指出,佛性本身是清净的,根本不需要去拂拭,因为无尘可染。尽管二人的预设似乎都是佛性本净,但是对待“尘埃”的态度则完全不同。由以上粗浅的分析,我们提出两个问题:

69、本文是本学期的通识核心课程《坛经》课上的优秀课程作业,作者是哲学系的万子牧、顾逸凡。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